二維碼
        企資網(wǎng)

        掃一掃關(guān)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yè)資訊 » 經(jīng)驗 » 正文

        養(yǎng)成好習慣的4個步驟_規(guī)則是如此有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3-03-14 14:20:32    作者:馮女蕊    瀏覽次數(shù):141
        導讀

        我們每個人在養(yǎng)成習慣的時候,都遵循4個階段,提示、渴求、反應(yīng)和獎勵。這4個階段是每個習慣養(yǎng)成的必經(jīng)步驟。所以利用這4個步驟,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養(yǎng)成好習慣,并且消除壞習慣。這4個步驟是如此簡單,你可以把

        我們每個人在養(yǎng)成習慣的時候,都遵循4個階段,提示、渴求、反應(yīng)和獎勵。

        這4個階段是每個習慣養(yǎng)成的必經(jīng)步驟。

        所以利用這4個步驟,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養(yǎng)成好習慣,并且消除壞習慣。

        這4個步驟是如此簡單,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我們各種行為的杠桿,只要杠桿處在正確的位置,你的好習慣培養(yǎng)起來就毫不費力。

        一旦你的杠桿處于錯誤位置,那么想培養(yǎng)好習慣就會變得幾乎不可能。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習慣想要養(yǎng)成,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獲得獎勵。

        那么想要行為出現(xiàn),首先我們要接受到一些提示,同時我們要產(chǎn)生對最終獎勵的渴求。

        然后因為這種渴求的驅(qū)動,我們會最終行動起來,最終獲得獎勵,這就是所有習慣行為的形成邏輯。

        因此當你想要養(yǎng)成好習慣的時候,也適用這套規(guī)則。

        首先我們需要讓提示變得顯而易見,容易捕捉。

        接下來我們要讓這個行為最終獲得的獎勵富有吸引力,因為只要渴求足夠大,我們就會有足夠的動力行動起來。

        然后,要讓具體的行為簡單易行,一旦要做的事太難,我們也很容易打退堂鼓,最終放棄。

        最后,也是我們最終獲得的獎勵,必須要讓你感到愉悅,否則你恐怕就很不愿意再次行動起來。

        但是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足夠多的重復,只要重復次數(shù)足夠多,習慣會自然而然的顯現(xiàn)。

        比如說當你想要通過跑步健身保持身材的時候,首先一定要把自己的跑鞋和運動服放在顯而易見的位置。

        第二,你要想清楚你堅持跑步,最終是想要獲得什么?

        是身體的健康還是足夠的吸引力?

        只要渴求足夠大,就能讓你的行為自然而然的發(fā)生。

        第三,讓你的跑步行為簡單易行,越簡單越好。

        不想去太遠的地方,那么跑步路線就劃歸在你居住的地方周圍。

        一開始跑步的路線不需要太遠,重要的是你完成跑步這個行為,最后你的獎勵一定要讓你自己滿足。

        當你通過跑步明顯感覺自己身體越來越好,精力越來越足,內(nèi)心充滿自信的時候,你的跑步行為自然就很容易的會得以延續(xù)。

        養(yǎng)成習慣的步驟,規(guī)則是如此有效。

        當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就可以借此改掉壞習慣。

        首先我們要讓提示無從顯現(xiàn),同時要讓最終的獎勵缺乏吸引力。

        要讓行動難以實行,最后的獎勵最好能讓人厭煩。

        如果你想去戒掉經(jīng)常吃零食的習慣,那么不如壓根就不購買零食,只要看不到你就不容易想起它。

        同時告訴自己零食一般都是高鹽、高糖、高脂肪的東西,當你把它們吃到肚子里之后,這些東西都會在你身體中堆積。

        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影響你的體型,損害你的健康。

        接下來放棄掉那些輕松容易的購買零食的方式,要求自己如果一定要吃的話,就必須到很遠的一個商店去買,給自己的購買行為施加難度,來阻止自己。

        想想看你之前因為經(jīng)常吃零食,身材走樣到什么樣子,和同事聊天時,同事無意之間說你好像又胖了的情形。

        你可以反復回想,讓這樣的情況深入你的內(nèi)心。

        無論你想做的是培養(yǎng)好習慣,還是破除掉壞習慣,最核心的關(guān)鍵都是理解這些基本規(guī)則,并且能夠靈活的使用。

        千萬要明白,一旦你設(shè)定的目標違反人性,那么無論這個習慣對于你而言多么有用,都一定注定失敗。


         
        (文/馮女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發(fā)布者:馮女蕊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yīng)責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