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月餅,似乎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戀人,難舍難分。在中秋節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也成了大江南北人們的一道必選題。可是,在這個素以美食著稱的國度里,如果只有月餅這一道選項,未免太單調了一點。
事實上,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我們除了月餅外,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可以選擇。
比如說,桂花酒、桂花糕。
古代人們創造了許多以月亮為題材的神話故事,比如著名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在這些故事里,月宮里居住著嫦娥,還有一顆桂花樹,以及伐木工人吳剛。有了桂花樹,當然得有桂花酒,詩人便寫出了“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詩句。
有趣的是,每到中秋節到來之際,恰好也是桂花開放的時節。人們便用桂花制成糕點,釀成美酒,來祭拜月神。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大家何不在桂花樹下,喝著桂花酒,嘗著桂花糕,給孩子們講著“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來度過一個溫馨、團圓的中秋節?
比如說,芋頭、毛豆、菱角等。
在江蘇、浙江、上海一帶,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慣。這是因為,在當地“芋頭”的發音與“運來”很相似。中秋節吃芋頭,不光是享用了美食,還寄予著好運連連的美好希望。
不僅如此,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的人們還喜歡在中秋節吃毛豆。毛豆又叫毛豆莢,莢字諧音“佳”“吉”等字,寓意吉祥如意、萬事順心。另外,當地人還會給孩子們準備一份特別的中秋節美食——菱角。每年中秋節前后,正是菱角蕞為飽滿成熟之時。菱角甘甜清脆,既可生吃,也可熟食。重要的是,菱字諧音“伶”字,寓意聰明伶俐。
嘿,江浙一帶的人們還真是會玩“諧音?!蹦?。
比如說,糍粑。
糍粑是一種流行于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的中秋節應節美食,為糯米制作。制作方法是,將糯米蒸熟后,放到石槽里用石錘、蘆竹等搗成泥狀而成。糍粑可加入白糖、花生、芝麻等食用,也可切成橢圓狀片塊進行油炸食用,是一道老少咸宜的特色美食。
據說,糍粑的發明與楚國大將軍伍子胥有關。
伍子胥修建吳國都城闔閭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后,作為城墻基石,一是防御敵人,二是作為“備荒糧”。后來,越國勾踐率領大軍進攻,把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拆掉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食用,度過了難關。
此后,楚地的人們就在中秋節打糍粑,紀念伍子胥。糍粑黏結成團,寓意全家和睦團結;糍粑香甜可口,寓意今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比如說柿子。
柿子是一種廣泛種植于華夏各地的常見果子。中秋節到了,柿子也成熟了,掛在樹上,像一個個紅燈籠,看上去非常漂亮。柿字與“事”字諧音,寓意“事事如意”,非常適合作為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柿子果實營養豐富,被譽為“果中圣品”,但是吃時要注意,不宜空腹吃柿子。
比如說螃蟹。
“西風響,蟹腳癢?!碧鞖庖晦D涼,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中秋節到來之際,正是螃蟹黃滿膏肥之時。這時候吃螃蟹,還有比中秋節更好的借口嗎?
同時,中秋節到了,我們需要向親朋好友送一份禮物,表達感謝之情?!靶贰迸c“謝”同音,還有比螃蟹更好的禮物嗎?啥都不用說了,一切盡在“螃蟹”中。
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一邊啃著螃蟹,一邊寫下詩篇。唐代詩人皮日休留下一首《詠蟹詩》:“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當然,這段時間螃蟹價格也是比較可觀的,一只螃蟹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如果還沒有實現“螃蟹自由”的話,不妨吃點別的,比如說南瓜。
南瓜也是中秋節的應節美食之一。說起來,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呢。
江南一帶流傳:從前南山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由于連年災害,父母病臥在床。八月十五這天,女兒黃花在南山發現了兩個扁圓形野瓜,采回來煮給父母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逐漸轉好。黃花把瓜子種在地里,又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由于這些瓜來自于南山,便取名為南瓜。
如今江南一帶還有“八月半吃南瓜”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