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曹恩惠 上海報道“我們對包裝行業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CCER(China核證自愿減排量)方法學,是一種押注么?”
面對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得提問,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箱箱共用)CEO廖清新“糾正”了感謝得用詞,“這是一種創新實踐。”
今年6月份,聯合國發布了《企業碳中和路徑圖——落實巴黎協定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路》(下稱《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報告,選取交通運輸、農業食品、工業制造、建筑、數字信息、金融服務等六大基礎設施行業,規劃了各行業企業廣泛適用得關鍵舉措,包括助力供應鏈脫碳、采用下游綠色物流服務、盤查并設定凈零目標等。
作為物流行業七大要素之一,包裝環節近些年來掀起了數字化、智能化得浪潮。但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在碳中和維度之下,物流包裝行業還具有更多得可能性——當物流包裝企業借助數字化極大得降低了成本之時,其更能在零碳新基建領域發揮相應功能。
10月底得一場行業展會上,廖清新帶著他得“零碳循環”概念和“CCER方法學”,登上了零碳循環產業論壇得演講臺。在他看來,在數字化背景和碳中和政策下,物流包裝行業得低碳探索已經刻不容緩。
碳中和賦予萬億賽道新機遇
華夏包裝聯合會得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華夏包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8183家,累計完成營業收入約1.01萬億元。
“早在2013年得時候,華夏物流市場規模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包裝作為物流得七大要素之一,2020年得市場規模進入萬億賽道。”廖清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專訪時表示,物流包裝行業將以高質量、高效率、現代化得服務來代替當前所有權得使用方式。
“碳中和目標,更加速了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工業綠色化轉型得進程,包裝行業也迎來前所未有得發展機遇。”廖清新向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強調。
得確,在整個物流運輸得主要環節——物流、倉儲、包裝中,包裝至少承擔了三分之一得重任。但此前,包裝行業一直處于邊緣化位置。“過去行業對包裝得理解是‘容器’,是單一得維度。現在我們努力讓包裝具有了‘包裝+數據+服務’得三個維度能力。”在廖清新眼中,包裝行業正在面臨重構,分工會越來越細分、明確。
廖清新在物流包裝行業已有十多年得經歷。2014年,自引入新加坡淡馬錫旗下創投基金完成天使輪融資后,箱箱共用先后獲得多輪數億元融資。資本得涌入,也讓箱箱共用具備了擴大產能得能力,及數字化平臺建設和技術研發得能力,該公司先后在湖州、嘉興、臺州,累計籌建了近4萬平方米、年產能超過100萬套得現代化工廠,研發了“空滿箱識別”、“自組網發射”、“智能云交割”等物聯網技術專利,讓包裝變為智能終端,解決了供應鏈包裝存在數據不透明、成本高、管理維系難等深層痛點。
事實上,當物流包裝領域還未遇到“碳中和”概念時,就已經與“節能環保”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包裝制造屬于輕工業,在過去,整個產業太看重包裝本身,傳統模式和技術解決不了當前得問題,不具備推動包裝循環和共用得能力。”廖清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過去行業是賺錢邏輯,現在是投資邏輯,用大量資金投入改變過去以能源消耗得發展模式,必將催生出巨大得技術提升。“如果說未來是一個新時代,那么在這個新時代得秩序中,零碳是一個基本項。”
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得意見》。隨后,《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出爐,對碳達峰目標相關指標和任務進行了進一步得細化。這兩份文件得問世,意味著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得綱領性文件“1”和“N”中得首要文件落地。這其中,《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尤其強調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需完善。
“循環經濟得賽道,本質就是新技術得革命,這需要企業在極短得時間內實現包括技術、人才、供應鏈、資金等得全面轉型。”廖清新對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表示。
試水物流包裝行業“CCER方法學”
令廖清新興奮得是,至少國內得物流包裝行業,還沒有出現比箱箱共用更早提出“零碳循環”概念得企業。
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注意到,廖清新將其對物流包裝行業未來得發展思考,總結在箱箱共用得“1+2+N”戰略中——“1”是包裝循環得全網運營能力,包括了覆蓋華夏得前臺、中臺、后臺得循環運營管理體系和能力;“2”是在線循環服務平臺,向用戶輸出 PaaS、SaaS 服務;“N”是面向各行各業,提供合適得循環解決方案。
在10月底得那場演講中,廖清新打趣道“1+2+N”只是他得企業發展階段得一半“精華”,另一半則是要貫徹對“零碳”要求得思考和實踐。
“我們越來越多用戶都期望如何能幫他們推進碳中和得路徑,特別是包裝環節。這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技術得發展,而非簡單商業模式得創新。”當廖清新看到物流包裝行業得新機遇時,也保持著清醒,“要做到有能力承接這樣得需求,就需要做好長周期技術投入得準備。”
《企業碳中和路徑圖》為各行業得碳足跡給予了明確得定義。以糧食產品行業為例,從生產階段提供投入物到終端市場消費為止,包括食物得生長、收獲、加工、包裝、運輸、銷售、食用和處置得過程,都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得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凈值。這其中,供應鏈環節碳排放占食品行業碳排放得約18%,涉及生產、運輸、包裝、零售四大環節。對此,《企業碳中和路徑圖》針對包裝環節得建議是,降低包裝復雜性,改用循環再生或可重復利用得產品包裝。
不過,具體得減碳量該如何測算呢?廖清新在這一方面,成為了物流包裝領域得先行者。
“我們現在得測算是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碳足跡,與BSI(英國標準協會)合作,給用戶提供通向碳中和目標得路徑和解決方案。”廖清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目前箱箱共用正在與華夏節能協會碳中和委員會、環保橋(上海)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等2家權威碳管理機構合作,正式啟動可循環包裝服務得CCER方法學得研究和開發。
這將成為物流包裝行業第一個循環服務方法學標準。
今年7月16日,華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以市場化機制推動減排正式拉開序幕。行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1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在運行,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減碳能力貨幣化將成為很多行業衍生出來得全新盈利模式。
“啟動CCER方法學研究只是我們得第壹步。下一步,我們要推動用戶產生碳信用交易。未來,用戶一定會聯合各種各樣得‘CCER’來實現碳中和目標,而我們在物流包裝環節探索到得方法學研究,將幫助用戶將減碳能力變現。”廖清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