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看這是什么?”
北京西單大悅城負一層,12歲得張嘉旭蹲在地上,指著地磚上得花紋告訴爸爸,“這是我們老師說得化石,好像是一種古動物化石。”
這些花紋有得呈長條狀、有得呈橢圓狀,顏色深淺不一,類似于海螺得螺旋和貝殼得花紋。
張嘉旭是北京鐵路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5月5日,他在西單大悅城多處地板上發現疑似化石,并且找到華夏古動物館小達爾文俱樂部負責人張正進行確認。張正回復稱,張嘉旭發現得是類似于海蝸牛得腹足類動物化石。
西單大悅城物業工作人員表示,經現場核實,物業方面初步判定上述花紋是瓷磚釉面磨損出現得,因為此前沒有遇到過相關情況,物業方面還需要請可能進行深入鑒定。
華夏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傅強也通過現場支持確認,“那應該是化石,好像是腹足類得螺類”,但這種化石基本不具備研究價值,它作為建筑石材開采量很大,保護得意義也不大,有序地開發更能發揮出它們得價值。
張嘉旭在西單大悅城地磚上找到得化石。受訪者供圖
小學生在商場地磚上找到疑似“化石”,有類似于海螺形狀得花紋
一古生物學家在貴陽龍洞堡機場廁所洗手池發現裝飾地板上布滿化石殘骸,并鑒定為4.39億年前志留紀早期石阡擬殼房貝,4月28日,貴陽龍洞堡機場針對此事回應稱“該裝飾石板確為化石殘骸,系采購而來。”
這一新聞引起了張嘉旭和爸爸張雷得注意。
張雷提到,張嘉旭自小對古生物研究有興趣,在華夏古動物館小達爾文俱樂部學習已有兩年,對于一些常見得古生物化石,孩子基本都可以識別和判斷。
他們向俱樂部負責人張正詢問:北京是不是也有古生物化石?哪些地方會有?張正回復,他在西單大悅城和奧特萊斯得地板上都曾發現過一些。
5月5日下午,張嘉旭在父母得陪同下前往西單大悅城進行尋找。張嘉旭跟在父母身后,從一樓到八樓,他們幾乎找遍了所有地磚,都沒有發現化石得痕跡。
張雷回憶,當天他們尋找了三個多小時均無果,蕞后“轉戰”商場負一層,在一家美甲店附近得休息區地磚上,張嘉旭發現了地磚上有類似于海螺形狀得花紋。
張嘉旭在西單大悅城地磚上找到得化石。受訪者供圖
他開始蹲下身子研究,通過兩年來積累得古動物知識,張嘉旭先判斷出住室(無脊椎動物居住得地方),再通過住室推測,這些大概是古生物中一種無脊椎動物得化石。
“因為化石旁邊出現化石得可能性很高”,張雷說,于是兒子趴在地上一點一點向周圍探尋,發現多處地磚上都有這樣得化石。
感謝現場勘查發現,西單大悅城負一層、負二層得多處地板上都存在別樣得花紋形態,有得呈長條狀、有得呈橢圓狀,相較周邊地磚,它們深淺不一,有黑色紋路,形狀規律,類似于海螺得螺旋、貝殼得花紋,分布較集中。
西單大悅城物業工作人員告訴感謝,經現場核實,物業方面初步判定上述花紋是瓷磚釉面磨損出現得,因為此前沒有遇到過相關情況,物業方面還需要請可能進行深入鑒定。
張嘉旭在西單大悅城地磚上找到得化石。受訪者供圖
可能:系腹足類化石研究價值較小,“不需要一看是化石就過度緊張”
華夏古動物館小達爾文俱樂部負責人張正表示,張嘉旭找到得這些化石是類似于海蝸牛一類得腹足類化石,是用腹部行走得一類動物,他曾在北京多個商場得地板上發現過。
“這種腹足類化石十分常見,比如商場、廁所等使用天然石材得地方,基本都會發現它們得痕跡,研究價值較小,也不需要特別保護。”張正說。
傅強表示,化石本來就是比較常見得,“但由于人們得認識欠缺,就顯得稀少、罕見。”
張正提到,化石本身分了很多等級,值得研究且需要保護得是少數,一般沒有被研究過得標本或者對生物演化起到關鍵作用得標本,尤其是一些脊椎動物得化石,我們可能會更一些,并進行深入研究。
“而像這種無脊椎動物,它們早在十幾年甚至百年前都已經被反復研究過了,不需要一看是化石就過度緊張,因為大家對化石沒有普遍得認識和了解,其實只需要一雙善于觀察得眼睛,就可以發現在我們身邊很多地方都有化石。”
對于化石得年份鑒定,張正認為,除非是古生物研究領域中特別可以得可能可以通過眼睛觀察判斷出化石得大概年代,絕大部分化石還是需要依據鋯石得放射周期等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測算。
據公開資料介紹,腹足類系軟體動物門之一綱。蕞早得腹足類可能出現于早寒武世蕞早期,早奧陶世大量輻射進化,出現許多新得屬種,廣泛分布于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石炭紀時,大量發展,分別進入淡水及陸地環境。中生代腹足類進入一個新得發展時期,新生代進入極盛。各個亞綱得屬種和個體均極繁多,遍布世界各地。
感謝 薄其雨
感謝 左燕燕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