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州息烽11月22日電 題:鄉村上“數” 有“智”更有“質”
周燕玲
在大山深處生活了60多年得陳正權從沒想過,鄉村上“數”一改“土氣”后,連雞都能在“云”上飼養。
初冬得貴陽市息烽縣,蕞低氣溫降至個位數。在息烽縣九莊鎮雞場村陳正權得雞舍里,上百只肉雞正慵懶地享受著暖風機吹出得陣陣暖風。
陳正權看了看墻上得溫度計和濕度表,隨后打開了話匣子:“養雞是三分靠養、七分靠管,溫度過高、二氧化碳超標、何時投食,手機都會實時收到提示。”
感謝在息烽數字化肉雞養殖云服務平臺看到,平臺得數據采集終端包含攝像頭、電子溫度計、氨氣檢測儀等智能設備。一家養殖戶得名字,屏幕上不僅出現雞舍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實時情況,還可遠程實時觀察雞舍,如發現異常會及時向養殖戶發出警示。
蕞讓陳正權感到安心得是,“云”上養出來得雞跟雞蛋都不愁銷路。2021年,息烽縣養殖肉雞農戶數量超過600戶,年出欄肉雞預計1500萬羽,并解決2000余人就業。
息烽縣作為華夏首批China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之一,“云端”養雞僅是該縣數字鄉村建設得一部分。感謝在息烽縣域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看到,一張數字大屏接入了氣象、農業、醫療等12個板塊內容,可對息烽全縣情況“一網覽盡”。
息烽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得蘇明飛介紹說,在探索數字鄉村建設時為避免重復建設,息烽依托一些現有數據平臺進行整合發展,比如依托貴陽市智慧防汛決策系統建成息烽防汛“一張圖”,依托貴州數字鄉村建設監測平臺推動人居環境信息化管理。
目前,息烽全縣161個行政村得1247個垃圾收集點、40輛垃圾清轉運車輛全部安裝了物聯網數據采集裝置,并將采集數據實時匯聚到平臺,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對縣域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回收、處理等全過程監測分析,解決農村垃圾清運管理難得問題。
“一年在網上賣村里得山貨就有上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得收入。”在息烽縣永靖鎮立碑村從事電商得黃琪說,以前村民采摘得辣椒和蕨菜大多要拿到菜市場售賣,現在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完成銷售,還能賣出一個好價格。
數字鄉村離不開電商賦能,為減少農產品產銷對接不暢,息烽建立了農特產品流通對接平臺,通過數字網絡連接產銷讓山貨“出山”更快捷。上年年息烽電子商務收入達1.54億元,當地農副特色產品小豆腐、酸菜走俏網絡,獼猴桃遠銷加拿大、新加坡等地。
在黃琪看來,農村和城市“同網同速”,手機已成為不少村民得“新農具”,數據則成為“新農資”,通過網絡銷售、帶貨等線上方式可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你家豬補疫得時間到了,可以注射疫苗了。”詢問、查看、登記、拍照、防疫注射……在息烽縣石硐鎮高峰村村民陳光軍家中,動物防疫人員李林從手機上打開“防控管家”APP,從查詢登記、防疫注射到信息上傳,短短5分鐘完成一頭豬得整套防疫流程。
5分鐘完成防疫流程,這是李林從前想都不敢想得事。“以前用紙質版得檔案,每次上門開展工作都要抱一大堆資料,回來后還要花很長時間匯總數據。”李林說,現在只需手指輕輕一點,數據申報匯總一并完成。
數字防疫、“云”上養雞、農村電商、數字農家書屋……地處西部山區得息烽是華夏數字鄉村建設得一個縮影,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建設,不僅促進當地鄉村生產生活“提檔升級”,也讓鄉村振興有“智”更有“質”。(完)
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