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仲昆,今年84歲,想要尋找我戰友楊永安的家人。1951年11月, 我和同班同學楊永安一起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一同被調到吉林通化擔任管理員,負責運送彈藥。
我和楊永安約定,如果誰犧牲了,活著的人一定要把對方的情況轉告家人。1952年,他在抗美援朝運送彈藥的任務中犧牲,而我一直記得六十多年前的承諾。
(一)
我的老家在湖南長沙,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紅軍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的英勇,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奮斗,讓我對解放軍有了最初的崇拜。
大概是我上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們正在上課,外邊突然響起飛機的轟鳴聲,緊接著炮火開始轟炸,教室震動,老師喊我們往外跑,我在晃神中,一顆炸彈在旁邊爆炸,那邊的教室頃刻成為廢墟。
我已經不記得轟炸是怎么結束的,只記得老師說日本人打來了,我們的同學死了好幾個。那一刻,我對侵略者的殘忍有了具象的認識。
不久后,我和家人在戰火中逃難到貴州。即使生活艱苦,父母也堅持讓我讀書,于是我在貴陽一中認識了楊永安。楊永安比我大三歲,是貴陽本地人,因為上學晚,所以和我同班。
開學兩個月后的一天,學校通知大家,有報名考取軍校的機會。我想都沒想,當場舉手報名。
那一刻,我看到有一雙和我同時舉起的手,是楊永安的。我問他為什么想考軍校,他說:“保家衛國!”那天起,兩個心中燃著火,躍躍欲試沖上戰場的毛頭小子變得無話不談。
圖為李仲昆年輕時
(二)
1951年7月,我和楊永安前往位于重慶銅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干部學校報到,又一起被分配到第二炮兵學校學習。
我記得當時一起學習炮彈的英文代號,我們倆從字母開始“死記硬背”,還相互默寫。同年11月,我們又一起被分到吉林通化東北軍區的后勤部,負責彈藥的運送。
那時候我們的倉庫在山上。有一次我們接到緊急任務,要立即運送炮彈到火車站,但倉庫的汽車都在出其他任務,楊永安就提議去旁邊的村里動員村民,借用他們的爬犁。隨后,他第一個沖去和鄉親們溝通。
1952年底,下了很大的雪,天地都是白茫茫的,我們的運送任務難度升級。路不好走,隱蔽也變得困難。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時期,我們接到任務要運送炮彈去朝鮮,路途遠,來回要一個禮拜,一車彈藥需要兩個運送員,我們一行人就這樣上路了。
圖為李仲昆年輕時
在路上,我們小心躲避敵人偵查,不敢休息太久,都想著盡快完成任務,最后只用了兩天就順利到達了朝鮮。清點完彈藥,和前線負責的同志交接完成,我們這才算松了口氣。
回程時我們坐火車,剛想休息一下,就聽見戰機轟隆,車內突然感到被撞擊。原來是敵人的飛機發現了我們,敵軍投擲的炮彈擊中車頭。我們迅速下火車分散躲避,我抱頭匍匐在地上,炮彈在身邊落下,地面在顫,幾近耳鳴。
等平靜以后,我漸漸在土灰中看清周圍,已經慘不忍睹。點名集合的時候,才發現包括我在內,只有4名同志還活著,而楊永安,也犧牲了。得知他犧牲時,我的眼淚刷一下就流了出來,嘴里發不出一點聲音。
我還記得出發前,楊永安跟我說:“這次任務艱巨,我們一定要好好完成。”他做到了,每一次。
我們一起坐在教室里舉手報名軍校的那個瞬間,突然就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時他堅定地和我說:“保家衛國!”
之后,我平安回國,1959年退伍,復員回到湖南老家工作。
一晃69年過去了,永安,我還一直記得我們的約定,如果能找到你的家人,我一定會告訴他們我記憶中關于你的每個畫面,讓他們能夠了解,你當年有多么英勇!
圖為李仲昆現在照片
尋人信息
被尋姓名:楊永安
出生日期:1934年2月
被尋籍貫:貴州省貴陽市
其他信息:1951年在貴陽一中學習,后考入重慶銅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干部學校。1951年底前往吉林省通化市,在當時的東北軍區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留守處第五處599倉庫擔任管理員。
如果您有任何線索,請撥打欄目熱線電話:400-0000-782、400-6666-892。
作者:吳思睿 責編:付婧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