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浪濤拍打在礁石上。晏鏡嶺朝著大海探出了頭,尾巴向東北甩去。那一片,正是有著“皮鞋村”之稱的南海街道晏鏡社區。
晏鏡社區通往大海的馬路旁,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內擺滿了制鞋設備和半成品,七八個工人正在忙碌。年過半百的林成友拿起一雙半成品鞋,翻過鞋底嫻熟地錘打起來。
晏鏡社區戶居民樓內開設的鞋廠。
“一天下來,我和另一名工友得做近300雙這樣的半成品。”林成友說。這位曾經自辦鞋廠26年的老匠人,6年前關停自家鞋廠到別人的廠打工,又先后因東家關停輾轉4個鞋廠。
林成友的經歷是晏鏡皮鞋業跌宕起伏的縮影。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晏鏡皮鞋業空前繁榮,匯聚有300多家鞋廠,從業人員超過3萬,年產量近千萬雙,產值近5億元,產品遠銷海外。時過境遷,如今晏鏡社區登記在冊的皮鞋制造企業僅剩30家,從業人員不到2000人。
西格達鞋廠車間內擺放著皮鞋半成品。
面對新冠疫情給全球貿易帶來的沖擊,外貿訂單占大頭的晏鏡皮鞋村更是雪上加霜。“近期,市里對晏鏡皮鞋村何去何從的問題相當關注和支持,已派出多個部門前來調研。”電白區鞋業商會會長嚴全道告訴記者:“我們很認同也很渴望結合南海旅游島的開發,為晏鏡皮鞋業引入文旅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9月14日《南方日報·電白視窗》01版報道。
興旺
高峰時吸引萬余外來人口就業
家在附近的劉媚是西格達鞋業有限公司的開料工人。9月10日這天,她接到兩個工單,為兩個款式的鞋開總計165雙的料。“今天這個量估計要加班了,晚上八九點才能做完。”劉媚說。
劉媚正在開料。
占地2000平方米的西格達鞋廠,擁有晏鏡社區目前最大的廠房。從一個家庭作坊到現代化大型工廠,西格達的變遷和堅守折射著晏鏡皮鞋業從小到大的歷程。
據悉,改革開放初期,晏鏡漁民洗腳上岸,把學來的制鞋技術應用起來,十戶八戶合股開辦一家皮鞋廠,每戶派一個人參加生產制作,制鞋技術由此傳播擴散,家庭作坊開始興起。
西格達鞋廠車間,負責車工的工人們正在忙碌。
上世紀80年中期,晏鏡人抓住了一次商機。“舊式的尖頭皮鞋穿起來不舒適,市場難打開。聰明能干的晏鏡制鞋人很快抓住市場的動向,轉為生產穿著舒適的大頭皮鞋。”嚴全道說,彼時大頭皮鞋風行全國,產品供不應求,晏鏡鞋業開始高速發展。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部分鞋廠捕捉到市場需求轉而生產物美價廉的革鞋。銷量迅速高升,鞋廠的產量由原來每年的幾千雙猛增至10多萬雙,鞋廠數量也由原來的100多家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300多家。
“也是那時,一些外貿公司聞訊而至,到晏鏡鞋廠下訂單,一些鞋廠轉而專做外銷。電白皮鞋由此走出國門,銷往世界各地。”嚴全道說:“不論是質量還是款式工藝,電白皮鞋都得到世界各地客商的認可和喜愛。到今天,夢特嬌、金利來、賓度、百麗、哈森、花花公子、紅蜻蜓、駱駝、登喜路等品牌仍在晏鏡皮鞋村貼牌生產。”
皮鞋村的興旺促進了產業鏈的分工協作。1990年,30歲的嚴全道看準了皮料經商的市場。“小規模的鞋廠單槍匹馬采購材料并不容易,而集中大家的需求統一到外地采購,還能讓各地的資源主動找上門來。”嚴全道說,“現如今,全國的皮鞋材料我們都能找到。”
晏鏡村還自發形成運輸車隊,高峰時有三四家車隊競相提供服務。1995年時任晏鏡村委會副主任崔正旭說,“鼎盛時,晏鏡村除了8000多本地居民,還來了萬余外地人到此就業制鞋。”
式微
遭遇市場波動與疫情影響雙重打擊
林秋哈是晏鏡皮鞋村最早一批接觸外貿訂單的人之一。
1992年林秋哈創辦電白區宏邁皮鞋廠,4年后他開始接觸外貿訂單。彼時,一名境外客商從大陸物色皮鞋貨源到非洲賣,通過深圳的貿易檔口發現了林秋哈的鞋廠。
“打好版,確認訂單就開始生產。村里4個廠同時開工,一個月左右交貨。”林秋哈回憶說,“那時接一份外貿訂單,得10多萬雙鞋起步。”
然而到了21世紀初,那位客商通過廣交會發現溫州的鞋價格更有優勢,遂與溫州的大廠簽訂了合作協議。
“溫州的鞋業成行成市,我們一些鞋廠還要到溫州采購原材料,價格上難以競爭。”林秋哈反思說。
較量中,經歷過鞋業輝煌的晏鏡人開始覺察到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反思后,林秋哈決定把檔口從深圳退回廣州,接觸更大范圍的海外客商做外貿批發生意。而晏鏡皮鞋匠人在堅守手工制鞋工藝的同時,在款式工藝上更偏向了世界客商的需求,與溫州皮鞋現代化工廠機械制鞋走著不同的道路。
“疫情前,一家廠一年可做10多萬雙鞋出口外銷,年均產值1500萬元。”林秋哈說。
鞋匠正在細心地噴漆。
嚴旺槐是皮鞋村中最早接觸電商的人。這位電白區與蜓飛翔興城皮鞋廠負責人早在2000年創辦鞋廠,2007年開始在QQ上抓住一切展示機會帶貨,2008年開辦淘寶店。
“那時開淘寶,會拍照,有貨賣就行,不像現在平臺制度越來越多。”讓嚴旺槐引以為傲的是,2018年“雙十一”他的淘寶店賣出14萬雙鞋。
然而,一場行業性的波動在所難免。行業報告顯示,2012-2016年,我國制鞋行業銷售收入呈現波動增加趨勢,而2017-2018年,需求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2018年中國制鞋行業銷售收入大跌至6116.33億元,同比下降了17.82%。
經濟學家宋清輝曾公開表示,近年來,達芙妮巨虧、百麗退市,不少老牌鞋企陷入危機,根源是它們長期缺乏創造力,沒有把握好時代潮流,導致品牌逐漸老化,一方面缺乏新鮮血液,年輕人不喜歡;另一方面性價比不高,中老年人也不買賬。
市場波動與疫情影響,讓晏鏡皮鞋村遭遇雙重打擊,鞋廠驟降至30家。“高峰時期,一天有10多輛車往外運皮鞋。現在一輛車裝三四天才能走。”崔正旭感慨地說。
“說實體難做,電商也難,平臺越來越多。現在越來越多人加入抖音直播大軍,我也常常開抖音直播帶貨。”嚴旺槐告訴記者,他正在積極擁抱年輕人更青睞的平臺。
居民樓制鞋作坊里,在各自工位上忙碌的鞋匠們。
新機
欲探路文旅融合迎接“第二春”
早在2013年,眾多鞋企意識到抱團發展的重要性,電白區鞋業商會應時而生。
“商會在晏鏡社區成立了垃圾清理隊,晏鏡社區長期以來工業垃圾亂堆亂放的局面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嚴全道在談及商會作用時說:“成立商會不僅使鞋業界團結起來、互相溝通交流,共享市場信息,而且成為鞋業界與政府各部門聯系的橋梁。”
然而,單憑多個企業之力,又如何與行業大勢抗爭?轉型迫在眉睫。
記者注意到,在8月召開的茂名市委十一屆十三次全會上,茂名市委副書記、市長莊悅群在分析經濟工作時特別提到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我市過去一些傳統產業起步早、基礎好,如水東灣皮鞋制造、信宜竹編、高州手套等都曾是優勢傳統產業。但因為對機遇把握不足、引導不夠,在發展中逐步萎縮。各地要用心用情強化扶持,幫助導入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傳統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動傳統產業煥發出時代光彩。”莊悅群說。
嚴全道告訴記者,數月來,包括茂名市、電白區、水東灣新城的工信、人社、財政等部門先后前來調研,大家在探討研究中一些思路逐漸清晰。
據悉,7月1日,茂名市制鞋工匠培訓基地、制鞋工匠工作室分別在晏鏡社區和部分鞋廠揭牌。7月中旬,電白區人社局出臺了關于促進電白區皮具、皮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方案除了梳理一系列就業創業對符合條件的皮鞋企業確保應享盡享之外,還提出注重鞋業工匠培育和產業工人培訓,定期開展皮具、鞋靴、皮革等創業人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活動。此外,茂名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在著手制定推動南海街道晏鏡皮鞋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
正在為鞋底涂膠的鞋匠。
晏鏡社區所在的位置處于南海旅游島范圍內。目前,結合南海旅游島的開發,一項引入文旅消費新業態的計劃,將把聚光燈聚焦在制鞋手藝人身上,致力于傳承老手工藝傳統,讓工匠精神回歸,讓“晏鏡制造”再創輝煌。
“我們已經物色了一段街道作為晏鏡皮鞋特色一條街的選址。將臨街商鋪進行風貌提升改造后,可建設皮鞋專賣店、體驗館等。”嚴全道興奮地說:“到時全世界、全中國的最好款式的皮鞋都放在這里,讓大家在旅游的同時現場購買物優價廉手工皮鞋。我們還要辦持續一周的皮鞋節,邀請國內外皮鞋客商前來。”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劉棟銘
【攝影】劉棟銘 賴廣昭
鏈接(點擊標題查看)
視覺|皮鞋村里的手藝人
9月14日《南方日報·電白視窗》04版視覺報道。
【作者】 劉棟銘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