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生,就是由自己扮演主角的一場戲劇。但是,在現實生活的戲劇中,我們不僅要扮演角色,而且要創作劇本。一般的劇本,從一開始就設定了故事的來龍去脈,確定了故事的結局,但人生的戲劇則與此不同,這場戲怎么寫、怎么演,全靠我們自己。
一個二流大學的普通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趕上經濟不景氣,在求職市場上毫無競爭力的他在老師的推薦下入職一家小公司。
這是一家很糟糕的企業,經營連續虧損、工資經常拖延發放,做研究的設備也很缺乏。
因為看不到希望,同期去的大學生陸陸續續都走了。他也想走,但是因為家庭困難,家里需要他的那份工資,在哥哥的阻攔下,他不得不留了下來。
面對這樣的環境,有的人選擇怨天尤人;有的人覺得無力改變,于是選擇躺平;有的人選擇低頭做事,在有限的條件下盡自己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實人都有追求卓越、想要成功的愿望,要不為什么那么多人叫喚著躺平,實際是越來越內卷,人越來越焦慮呢?
如何才能成功,實現不一樣的人生?稻盛和夫在《斗魂》中給出了一個公式:人生的結果=能力×熱情×思維方式。
所謂“能力”,包括健康狀況、才能、與生俱來的適應性等,大多屬于先天的資質。
所謂“熱情”,就是無論如何非如此不可的強烈愿望和干勁,這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決定。
“能力”和“熱情”可以分別從最低的0分到最高的100分予以評價。在工作中,這兩者是相乘的關系。因此,即使沒有杰岀的才能,但明白自己的弱點,為了彌補不足而燃起熱情,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這種人同天生有才但驕傲自大、不努力的人相比,前者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個要素“思維方式”是指一個人準備用怎樣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度過人生?!八季S方式”可以在負100到正100的區間內打分。受妒忌、忌恨、憎惡等負面情緒支配的人,他的精神狀態得分就是一個負數,那么最終他的人生得分也是一個負數。相反,一個正直向上、抱有積極思維方式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度過美好的人生。
成功的第一個要素:能力
在成功的3個因素中,能力是天生的,但是后天也可以進行一些改進。中國老話講勤能補拙,如果你找到了正確方法,也是可以彎道超車。
人稱“半個圣人”的曾國藩,人生成就非常高:立功,立言,立德全部都做到了。盡管有這樣的成就,仍然被李鴻章稱為“緩儒”,意為反應慢;左宗棠評價他“才短”。
曾國藩自己說自己:“說吾生平短于才?!彼浅G宄?,自己不是很聰明。
曾國藩從小讀書笨,光考秀才就考了7次。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能下死功夫,認準了,就能堅持下去。雖然秀才考了7次,但是在1年后的鄉試中, 1年中舉,之后2次考過了會試,被賜同進士。
左宗棠嘲笑曾國藩才短,是因為在讀書上,的確比曾國藩聰明。他14歲考中秀才,20歲鄉試中舉,但是很遺憾,在會試中,他連考3次都沒有中舉,最后心灰意冷,放棄走科舉之路,轉向軍事。
對于讀書來說,先天的能力左宗棠高于曾國藩,曾國藩在不斷的失敗中,終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最后反而超過了左宗棠,左宗棠成為他的幕僚之一。
稻盛和夫也是如此,初中沒有考上公立初中,只能去讀私立學校,高中的學習成績也不怎么出色,差點放棄學業回家幫忙做事,最后也只是勉強上了普通大學。
智商并不超群的稻盛和夫,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創建了2個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并在78歲的高齡,以外行身份接管日航,近1年時間,讓一個即將破產的企業實現大幅盈利。
對于普通人來說,也許天賦平平,但是只要檢查不放棄,總會有反超的可能。
成功第二要素:熱情
具備燃燒般的滿腔熱情,持續不懈拼命努力,
那么今天看來不可能的事情,明天就能實現。
曾國藩立志要做一個圣人,而當時對于圣人的標準是:立功立言立德。他平時的行為就按照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每天早起,每天寫日記反思,就算與妻子同房,也要進行自我限制,如果同房次數多了,還要自責一番,對同僚的小妾產生向往之心,也要自我責備一番。對思想、行為的約束,這些是他認為的“立德”標準。
皇帝讓他回湖南建立鄉勇,又不給他撥一分錢的軍費,全部讓他自籌?;氐胶希驗榛I備軍費和嚴厲管控,跟地方官員和綠營有了沖突,在地方官員的袖手旁觀下差點被叛亂的士兵給殺了。最后,他還是客服各樣困難,終于訓練出一直能打仗的軍隊,實現“立功”。
活得像他那樣,人生無趣又艱難。就因為他心中有對成為圣人有執著的愿望,才讓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
稻盛和夫在自己的奮斗歷程中,也曾遭遇各樣的糟心事件:工廠發不出工資,工人選擇大罷工,他覺得罷工并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在喧囂中埋身于實驗室,終于取得大突破,發明新型陶瓷。他也曾因為與工會意見不一致,導致一些工人對他暴力襲擊,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意志。
人的一切行動,都產生于“愿望”或者說“想法”,要讓心中描繪的“想法”變成現實,那么這種想法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如果變成這樣就好了”的含混狀態?!盁o論如何非這樣不可!”必須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愿望,具備不可動搖的意志,不斷思考。不是這樣的話,愿望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成功第三要素:思維方式
是只考慮自己還是先為對方著想,這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是在天堂還是在地獄。
稻盛和夫在創業初期,遭遇這樣的事。10幾名員工一起涌入他的辦公室,要求漲薪、調高待遇,不然就集體跳槽。
對于一個初創業公司,是沒有辦法滿足員工提出的要求的。稻盛和夫為了留下這些員工,跟他們談了幾天,終于挽留下這批員工。
在與員工交流的過程中,他的心態有了很大轉變。他選擇創業,初衷是把自己的技術轉換成產品,他不覺得自己有義務去負責員工。
當員工提出加薪等各項要求時,他很是委屈,連自己的大家庭都負擔不起,如何能負擔員工和他們的家庭。后來,他意識到,他創立的企業,如果不能解決員工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那還有什么用?企業存在的意義是能解決員工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就是因為有了這樣利他的心理,他能團結員工,把自己的“精神”順暢地傳達下去,讓企業變強變大。
稻盛和夫不僅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干的。他在退休的時候,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了出來。
退休之后的稻盛和夫,一邊修禪,一邊寫書,他的著作,也被企業家們視為經營“圣經”?!抖坊辍愤@本書,不僅僅是給企業管理者看的,它適合那些想要變得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