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于發生于戰國晚期的大事件荊軻刺秦王大多耳熟能詳,荊軻是刺秦的實施者,燕太子丹是荊軻刺秦王事件的總策劃。刺秦失敗后荊軻被殺,而燕太子丹也于第二年被秦國大將李信千里追捕斬于馬下。
荊軻刺秦王
這位李信將軍,就是李廣的先祖。
李廣,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出身于名門世家,西漢優秀將領,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初露鋒芒,漢景帝七國之亂時,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叛,“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從而一舉成名。
此后的幾十年間,皇帝更迭,李廣也先后在漢帝國七郡當過太守,而且大多是與匈奴接壤的邊郡。匈奴人攝于李廣的威名,為其取雅號“飛將軍”。
李廣為漢室江山的穩固,不僅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后代子孫。
得益于祖先遺留的優秀基因,李廣生來善于騎射身手矯捷,格殺猛獸與射殺敵軍將領信手拈來。李將軍一生戎馬倥傯,留下許多褒貶不一的傳奇故事。
飛將軍李廣
李廣曾帶領百十號人追殺匈奴三個射雕人,途中不幸遭遇數千騎匈奴騎兵。敵我雙方不期而遇,敵眾我寡,稍有不慎就會被敵人包餃子吃掉。
危機時刻李廣并不驚慌,他率領眾人逼近敵軍,在相距大約二里處下馬休整。李廣不退反進的招數令對手摸不著頭腦,他們產生懷疑。匈奴有一將領想出陣挑釁,結果被李廣果斷射殺,其他人再也不敢出來了。
雙方就這樣僵持著一直耗到天黑,匈奴人擔心漢軍后方埋有伏兵,夜里悄悄撤軍。一場滅頂之災在李廣正確應對下成功躲過。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塞下曲
司馬遷先生寥寥數筆,將李廣將軍射術之神勇刻畫的入木三分,使人驚嘆不已。唐代邊塞詩人盧綸將這個故事寫成了詩歌,那就是我們熟知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名將名篇以及讓人震驚到不敢相信的箭法,至今讀來,李廣將軍那嗖嗖的箭聲仍在耳邊回響!
有一次,李廣兵敗不幸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在送往單于大營的途中,匈奴人將李廣安置在兩匹馬拉著的吊床上,這個 “床”是移動著向前走的。這個場景類似我們現代人于周末時到濕地公園里在兩棵樹的中間綁上一個小吊床,自己或者老婆孩子躺在上面晃晃悠悠閉目養神,優哉游哉地享受生活帶來的愜意。場景類似,但不同的是,公園的床是固定不動的,而李將軍的床是移動的。
作為俘虜的李將軍可沒有任何閑情逸致,他必須想辦法逃跑。
李廣假裝昏睡過去,偷眼看見身旁有一個匈奴人騎著一匹馬,他瞅準機會騰空而起,使出“乾坤大挪移”的招法,將那個匈奴人推下馬自己騎了上去,順帶著李廣還將那人的弓箭收為己用。匈奴人看到李廣逃跑,立馬派數百精騎窮追不舍。奈何李廣箭法了得射退敵兵,最終順利回歸漢營。
李廣單騎逃生的劇情神似現代外國大片里的男主人公,在敵人的陣營里人擋殺人佛擋砍佛,以一己之力從魔窟當中逃出生天。
李廣將軍的人生履歷中,很多只能在武俠劇或者民間傳奇故事里發生,現實生活中本是難得一見的。但讓人驚訝的是,確確實實發生在李將軍身上,他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
李廣將軍的血液里流淌著打仗的基因,戰斗也伴隨著他的一生。李廣善戰、愛戰,生前名氣很大,死后名氣更大。李廣不僅在漢朝出名,在國外更有名,匈奴人送他雅號“飛將軍”。漢朝邊郡只要有李廣將軍把守,匈奴人不敢輕易犯邊,這就是個人魅力。
灌夫罵座
在武帝朝前期出現的“灌夫罵座”事件中,灌夫對在座的程不識將軍出言不遜。丞相田蚡對灌夫說:“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田蚡口中的“程、李”指的就是程不識和李廣。
田蚡批評灌夫:你當眾侮辱程不識將軍,這是要將李廣將軍置于何地呢?由此可見,李廣在飛揚跋扈的丞相田蚡心目中分量也相當重。
總之,在漢武帝抗匈將領中,李廣將軍可以當之無愧地排在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