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村民在服務站中測身體健康狀況 新民晚報發(fā)文人 金旻矣 攝(下同)
集裝箱改造的可回收物驛站中,8大類可回收物一清二楚,村民去老年活動室的路上就能順手把“廢品”賣掉……最近,一個可移動的“收驛站”出現(xiàn)在浦江鎮(zhèn)東風村,里面還有小機器人和健康測試儀,“回收+健康”模式成了村里的新時尚。發(fā)文人獲悉,通過三級桶長制、撤桶試點、回收驛站等方式,東風村的垃圾分類和減量效果明顯,從日均垃圾量96桶,減少至日均干垃圾42桶、濕垃圾21桶。
圖說:可回收物服務站點由集裝箱改造
回收驛站可測健康狀況
在東風村的老年活動室外,一個藍色的“收驛站”矗立眼前。箱體上,具有浦江鎮(zhèn)特色的手繪非常漂亮,要不是掛著的可回收物價格牌,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可回收物服務站點。
在驛站,除了回收廢玻璃、廢金屬、廢舊衣物等8大類物品外,還有兩臺儀器。一臺是可愛的智能機器人,會告訴村民如何分類,為他們答疑解惑,還能回答防疫相關的問題?!案浇囊呙缃臃N點在哪?”發(fā)文人話音未落,浦江鎮(zhèn)新冠疫苗接種點全部顯示在了屏幕上。
圖說:智能機器人能回答防疫相關問題
另一臺是健康測試儀,發(fā)文人體驗了一下,只需手掌放在儀器上一分鐘,機器就會免費出具一份健康報告。“85分!”一位村民拎來可回收物品后,又順便測了下自己的健康狀況,細細閱讀著健康報告。
“回收+健康”成新時尚
“今年7月,我們在這里設置了第一個可回收物驛站,每周開放三個下午?!鄙虾Ed冬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浦江鎮(zhèn)垃圾分類負責人周敏說,考慮到這里老年村民較多,回收站選址在老年活動室旁邊,老人來拉家常,順便就可變賣可回收物。
老年人大多很關心健康問題,驛站又添置了兩臺機器,還特地加入便民信息問答?!盎厥?健康”的新模式,讓村民很新鮮,又因回收價格大多比市場價高,村民來的次數(shù)也日益增加。
告別了“搖鈴鐺”的廢品回收方式,村民還可以看到“廢品”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分析。通過電子稱重、AI圖像識別和驛站中的后臺數(shù)據(jù)顯示,可回收物的重量能準確采集并自動上傳,并分析得出東風村的各品類回收總量及占比、出庫存量、周轉(zhuǎn)率、垃圾減量率等數(shù)據(jù)。
“每次來賣廢品,看到屏幕上垃圾減量率增加了,我覺得自己也為環(huán)保貢獻了一份力量?!币晃淮迕窀嬖V發(fā)文人。
圖說:站內(nèi)寓教于樂
多管齊下形成“東風特色”
除了可回收物的回收模式改變之外,垃圾分類推行以來,東風村還探索建立農(nóng)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形成獨具“東風特色”的常態(tài)管理機制。
“三級桶長制”就是其一。一級桶長是村兩委班子成員,二級桶長是黨員和志愿者,三級桶長是垃圾收運保潔人員。通過“三級桶長”的努力,東風村90%以上農(nóng)戶做到了源頭分類并能確保分類的純凈度。
撤桶則是另一項試點。東風村外來人口較多,以往在每戶門口放干濕兩個垃圾桶,分類效果并不明顯。于是,村黨總支聯(lián)合城建中心試點“村民撤桶、定時定點投放、保障措施、集中收運”的東風模式,村民交還來的桶,清洗干凈后還能放在公共場所,既環(huán)保又節(jié)約。目前,浦江鎮(zhèn)已有7個村的部分生產(chǎn)隊試點撤桶,宅前屋后不見垃圾桶,只見綠色。
據(jù)統(tǒng)計,垃圾分類前,東風村日均垃圾量為96桶。垃圾分類實施后,日均干垃圾量為42桶,濕垃圾分出量21桶,分類和減量效果明顯。可回收物的收運量則更為可觀,以紙板、廢衣物和廢塑料為例,全村日均可回收物收運量分別為768kg、430kg、376kg。
新民晚報發(fā)文人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