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題目,有人要笑了,這是什么話?“要么是‘趙老師的臉好看不好看’,要么是‘趙老師的話得對不對?’那樣才成為一句話?”
是的,臉只有好看不好看的區別,沒有對不對,除非這張臉變形了,人們才會說:“看,這個人的臉不對頭了。”但是,我們在二十多年來,語文的高考、中考考題中經常有“臉對不對”這一類的題目。就學科來講,數理學科是科學,答案是標準的,而語文的教材則是語言和文學作品為主,偏向于藝術,除了要背誦默寫填充的東西有標準答案外。主觀性試題和作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這幾年,古詩詞在中學里得到重視了,但是學生們反而不喜歡古詩詞了,為什么?因為那些題目,學生看到害怕。中考高考都有一種題目叫“古詩鑒賞題”,通常都有這么一個選擇題:“下面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b、c、d)。據說現在中考取消這個題目了。我曾經寫文章批評這個題干:“文學作品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憑什么說你的鑒賞是正確的人家的鑒賞就是錯誤的呢?”鑒賞是對作品的理解欣賞然后加以評論。其實以中學生的水平,僅僅讀懂一首詩,已經很好了。人不知唐宋,又不懂格律,哪里能夠鑒賞?所以多數人只是瞎蒙。小學生對一些現代文主觀題的理解也有這個問題也是如此,例如問:“下面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a、b、c、d)”。
有些藝術作品只能用來欣賞,不能用來考試的,更不能用標準化試題來考。林語堂曾經說過:“《清明上河圖》只能用來欣賞,不能用來考試的。”為什么?你要考,出什么題目?“該圖畫了多少人物和動物?”“圖中有幾樣物品?”但是這樣的題目有什么意義?如果要讓你評價這個圖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定標準?詩歌當然也是這個道理。從宋代到今天,不知有多少人評價過這幅畫。哪一個是最正確的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題目?主要是引進了國外的“標準化試題”,在英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里用了這種“選擇題”,關于選擇題的利弊得失我以后還要談到。這個就是我在題目上批評的“左右錯位”:把語文當成數學考、把母語當成外語考。我們知道,有什么樣的考試,就會有什么樣的訓練方式。于是在平時教學中也會如此:教語文變成教“如何考語文”。這就是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你跟孩子或者家長說:“語文學習不是這樣學的,語文的訓練不是做習題,而是要讀書,要寫作。”你天天做語文練習題沒有用,因為一是永遠考不到,二是答案不固定,張老師擬的答案,和李老師的就不同;李老師上一周擬的答案和這一周又不同。學生回答你:“老師,這是我們要考的,多做做,總是能做出感覺來的。”
于是,學生沒有時間背誦精讀的課文,更沒有時間讀課外書、抄寫一些有用的東西,一本本練習冊,黑筆寫,紅筆訂正,密密麻麻的字,亂七八糟的東西寫了一大堆,卻沒有記住多少。考試時還是云里霧里搞不清。并沒有做出什么“感覺”來,但是家長和老師還是讓他們長年累月地做這種題目。于是他們以為這就是語文。語文就是這么學的。所以不喜歡語文乃至厭惡語文,也就很自然的了。
為什么我要反對用學數學和外語的方法來學語文呢?簡單地說:外語和數理化學科是“不懂學懂”,通過反復訓練掌握公式定理定義,然后可以舉一反三進行推導;外語通過各種習題掌握詞匯、習慣用法,所以英文閱讀可以通過關聯詞填空獲得語感,例如“雖然”搭配的是“但是”;“不但”搭配的是“而且”。但是放到母語中來,我們甚至在上學以前就已經知道這些搭配了。語文考試只有在小學初級階段才會考這些簡單的“關聯詞”。雖然數學和英文也不能依靠“題海戰術”但是,多做一些題目總是有點用的。母語考試要比這個復雜得多。至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有各種各樣的答案,你無法一一去探究,更不可能記住。因為,漢語的規則是有限的嗎,但是她的“生成是無限的”。圍棋有181個子,她的變化是無窮的,漢語3500常用詞,變化更多。如果一種訓練方式既不能激起興趣也不能提高成績,那么我們就有必要進行反思。
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究竟為什么要學習語文(母語)?是為了將來到社會上時能讀會寫,會運用漢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結果我們在學校里學了十幾年語文,既不會寫文章,又不能很快地讀一本書,訓練的那些東西根本在生活中用不到。連成績也不能提高,那就需要進行反思了。外國語言教育家皮爾.科特說:“學校里要教學生一門語言,不是讓學生研究語言,研究語言是語言學家的事。”但是,我們看看那些鋪天蓋地的“練習冊”“全真試題”出的題目五花八門,讓孩子們望而生畏。我想說一句:老師和家長,如果你自己不看答案能夠做出來,你才有權利讓孩子做。否則,就要想辦法改進訓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