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發球,在世界乒壇上有幾個人值得關注,他們都以固定的姿勢發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劉詩雯的勾手逆下旋球,專發對手正手位小三角位置。習慣頭戴發圈的波爾中線附近的逆下旋發球,落點在中線網前,令對方很難下手發力,只能擺短。奧恰諾夫蹲式反手下旋球,整個人身體都鉆到球臺底下了。樊振東的鏟式逆旋轉發球,旋轉強,線路變化多端。加藤美優中線橫拍砍式發球,摩擦力大,線路長,落臺后快速向一邊拐。馬龍圣手高拋式下旋球,前沖力大。伊藤美誠鷂式下旋球,手臂從半空俯沖猛切球的底部,另外一招花臂式逆下旋球甫問世,連敗幾大高手,得意一時。這些發球花樣繁多,大致可分為兩類,一個是帶旋轉的,一個是力量型的。帶旋轉發球分純下旋和側旋、反旋轉,力量型的分側旋、反旋轉。
乒乓球實戰畢竟是兩人臺上對壘,短兵相接,出于本能的反應,會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存在,就是說先想到自己的安全。如果把擊出去的球比喻成一把利劍,一點也不過分。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賽前心理準備不同,情緒高低起伏影響臨戰發揮。實戰綜合了技戰術、心理、表現、應變等多方面因素。兵無定法,漢代霍去病起初只不過是一個書童,從來沒有讀過書,漢武帝有意啟用霍去病北伐匈奴,給霍去病一些孫子兵法、吳起治軍之類的書籍讓他去傳習,霍去病把書扔到一邊,說,行軍打仗只是看帶兵者方略如何,用不上古代的兵法。霍去病不學孫吳兵法而知兵法,用兵之道,是不能夠以法相傳的。法未嘗能盡用于兵,但又不可以不學。流傳的兵法,只是些粗枝大葉而已,所以用兵之人不可以死啃書本。令一方面來說,正因為兵法之不可傳,才顯出兵法的妙用。法有定論,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聚散,變化無窮。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大將霍去病之不求深學,大意就在于此。
回到發球話題,對方的發球花樣變化多端,不過是以葉障目而已,達到混淆視線,撓人心智的目的。心亂則性急,性急則手忙腳亂,完全被對方牽制住,跟著對方的節奏走。對方想以出其不意來克我,我以有備無患,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去應付。看到一些接發球視頻中,教練使出各種招發球,而學員都能輕松接過去。其實不是這么學習的,都告訴你我要發什么球了,接過去有什么難呢?相信業余球友們面臨的問題不是固定的發球,而是對方發一些自己毫無準備的球,一會長球,一會短球,一會正手,一會反手,尤其是反手位急長側下旋球,一碰就下網,想打打不過去。剛左邊跑過去,下一個又右邊去搓短球,疲于奔命,狼狽不堪,幾個回合下來,垂頭喪氣,斗志全無了。
既然是打乒乓球,那么注意力就要放在乒乓球上。一般來說,旋轉性特強的發球不會跳很遠,基本上在球網附近,多以下旋球為主,這種是短球。半出臺、出臺球一般以力量為主,特點是急、飄忽不定,高點期不易把握。這種長球不是下旋球,上篇重點提到了下旋球的發球方法,把握一點,不管是正手還是反手長球,都是側旋球,落臺起跳后會向臺外彈一段距離。
乒乓球接發球8字訣中,寧遠勿近,是說站位時離球臺遠一點,自然持拍球拍頂端可以碰到球臺邊沿,然后再后退一小步。奧恰諾夫、西蒙高茨準備接發球時,半蹲著,雙腳有同時后移的動作。伊藤美誠的雙腳也在不斷的在運動,先是原地微微調整,根據來球再決定步伐。站位離臺遠一點,可以很好的應付那些急長球,不會因為站位太近被跳起的球頂住。這個時候處理來球就方便多了,觀察球起跳后的弧線,如果太低,就要反手從下方引拍,接對方正手發長球擊打來球中部或右部,接對方反手發球擊打球的左側。對方發正手位短球,右腳快速上前一步去擺短,或反手擰拉,如果半出臺,要等球落下一刻迅速拉起。
寧強勿弱,有幾個方面,第一不要輕易向對方暴露你的弱點,讓對方提前知道你的正手弱還是反手弱,這就要均衡正反手的能力,擺短后側身搶攻的銜接要跟上,正反手轉換要流暢。重要一點,接發球時不能無意識的去碰球,把球托過去,給對方起拍的機會。增加進攻力,給對方造成一定回球壓力,至少不會讓對方拍得自己暈頭轉向。接發球進攻的方式有很多種,這里就不重復了。迫不得已去搓球時,板型沒必要像拿一本書一樣那么平直的去搓球的底部,稍微立起來一些,像一把鏟子一樣去切來球,盡量往對方底線去下切,或者直線。
總之,根據狀態,區別輕重緩急,有攻有守,攻時掌握機會,擴大戰果,守時要穩固,令對方出現失誤。當攻而守,當守而攻,都是落敗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