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VC為消費擠破頭的時候,一個黑馬賽道正在不斷接收資本遞出的橄欖枝。
電子簽名服務廠商e簽寶完成了12億元的融資,紅杉華夏、G資本、普洛斯隱山資本領投,國海創新資本、廣投資本、溫氏資本、遠翼投資等跟投。
e簽寶成立于2002年,目前主要為客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合同全生命周期服務,期間已進行了多輪融資。其中,2020年11月完成D輪融資,交易金額10億元,達晨創投、深創投、凡創資本、戈壁創投、通衡浙商資本等機構參與。
除去融資,e簽寶此前宣布戰略并購金格科技,后者專注于可信應用軟件領域,曾于2014年掛牌新三板,在電子簽章領域存在優勢。
快時代伴著快節奏,人們總在尋找下一個風口,試圖從中尋得利好,嘗點甜頭,如今來看,國內電子簽名行業這一領域頻頻吸金,有些門道。
1
迎來天時地利
長久以來,只有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煙火氣,就有商業交易。
人們習慣用一紙文書附帶證明身份的簽名來達成博弈之下的合作,以表示自己的誠意。
時過境遷,受新時代文明的熏陶,不少傳統方式正在一步步地被認知、被打破、甚至被顛覆。
互聯網力量幾乎改變了一切,包括改變時代的進化軌跡。
人們受此庇蔭,自然而然地改變看法,覺醒意識,開啟意義重大的革新。
天時地人和不是虛言,e簽寶創始人金宏洲便抓住了其中的商機。
創辦e簽寶的契機很簡單,在跑工商辦事的過程中,當時他發現工商局各類手續繁多,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文件簽署的受限性。
若能改變傳統簽章這一方式,不失為是個降本增效的好辦法。
要知道,簽署紙質文件不僅耗費紙張,還需要來回快遞,耗時又耗力又耗財,積少成多,這上面的成本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2002年e簽寶孕育而生,起初公司主張無紙化辦公,采用電子印章軟件模式,但這一模式并不吃香,只能賺個小錢,無法擴容客戶群,陷入瓶頸是自然。
好在移動互聯網高舉旗幟而來,e簽寶選擇轉型升級,發力電子簽名,2014年推出電子簽名SaaS平臺,向服務過渡,應用行業開始覆蓋金融科技、醫療衛生、B2B電商、大型制造業、互聯網+政務、在線旅游等。
這一選擇無疑是具有預判性的,畢竟電子簽名市場空間值得想象,有政策有技術。
乘著數字化和智能化之風,數字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撐,跟隨政策利好(“十四五規劃”)疊加5G、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升級,電子簽名的規范化落地得到保障,應用場景得到拓寬。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電子簽名簽署次數已突破500億大關。
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不斷滲透,電子簽名這一對標B端的服務價值被進一步認可,入局的公司直接受到了利好。
美國電子簽名公司DocuSign2018年上市,目前作為頭部標的占據了全球電子簽名市場70%的份額,在疫情時期,2020年股價漲了近2倍,目前市值在515億美元。
DocuSign行情走勢
國內的e簽寶也通過這一時期加強了用戶粘性,拓展了用戶群,2020華夏電子簽名用戶使用服務商品牌占比上,e簽寶達到43.1%,占據市場份額第壹。公開數據顯示,e簽寶已服務超過502萬家企業用戶,個人用戶突破2.7億,累計簽章量超121億次,日均簽署量超2000萬次。
2
競爭加劇下盈利難?
雖然目前e簽寶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先行優勢,但不可否認,由于行業還處于市場教育階段,滲透率還處于低位,2019年這一數字仍不到3%,而到2022年預計將提升至5%~7%。
而與之相對,電子簽名賽道競爭的白熱化程度與日俱增。
目前與其處于同一競爭梯隊的有法大大、上上簽等,其中,法大大今年3月完成了9億元的D輪融資,眾為資本、騰訊投資、大鉦資本等參與;上上簽目前融資進行到C輪,投資方包括經緯華夏、DCM資本、順為資本等。
除此之外,互聯網巨頭也紛紛試水,京東推出了自研的電子簽業務,字節跳動也上線了名為“電子簽”的在線合同平臺,騰訊除了自己投資,也在今年7月通過微信開放“騰訊電子簽”小程序...新的競爭對手層出不窮。
圖源:網絡
更關鍵的是,電子簽的盈利問題依舊是“老大難”。
即便是上市超過三年的DocuSign,目前也沒有實現盈利。蕞新2022財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5.12億美元,同比增長49.57%;第二季度凈虧損2550.10萬美元。
比起虧損的業績,其估值還是過高,存在一定的泡沫。
要知道ToB的生意一向難做,入局者想要穩定其盈利能力以坐穩市場地位,需要在資源、技術、管理上加固自己的護城河。
再者,電子簽公司在國內的上市環境并不成熟,已有成功先例的在美股市場,而基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內電子簽公司目前只有在有序擴張中深耕業務才是上上策。
3
結語
俗話說,時間就是生命,電子簽名便是一門做效率的生意。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電子簽名這門技術服務按下發展加速鍵,受到了資本的矚目,畢竟背后可以打通的場景存在想象空間。
然而,這一對標B端的生意不止是做技術,更是做服務,做生態,在目前有限的市場空間里,入局者距離真正做到頭部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