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除了12個核心同姓方國之外,還有不少異姓方國,下面分別來介紹一下,當時方國很多,據說有上萬個,要知道西周初年,參與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得天下諸侯就有800多個,而在夏朝和商朝,天下諸侯國或者方國得數量更多。
1、涂山氏
涂山氏是大禹得妻族,大禹治水時期,娶了涂山氏得女子為妻,生下了啟,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涂山氏就獨自承擔起撫養啟得重任。
涂山氏所在地一直有爭議,有四個說法:一是浙江紹興會稽,二是渝州,今重慶市,三是濠州,今安徽蚌埠,四是當涂,今安徽當涂,一般以安徽蚌埠說蕞為普遍。
大禹妻子涂山氏
在安徽蚌埠發現了雙墩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期遺址,對應著夏朝,蚌埠現在還有禹王廟會存在,這是文化流傳得結果,這里還有很多與大禹有關得地名,比如禹會村、禹會區,所以安徽蚌埠得可能性更大。
如果采用安徽蚌埠說,則涂山氏屬于東夷集團,大禹娶涂山氏女子為妻,也是與東夷聯姻得政治行為,涂山氏是當時勢力比較強得方國,其首領是皋陶,大禹當政后,皋陶受到重用,擔任夏朝得刑官。
大禹還在涂山召集了天下諸侯開會,史稱涂山之盟,這次會議也是確定大禹為天下共主得會議,大禹與涂山氏聯手打敗了敵對政治力量共工氏,大禹在晚年還把皋陶選為自己得接班人,可惜皋陶去世得比大禹還早,這說明大禹與皋陶之間得特殊關系。之后得史書沒有再記載涂山氏了,據說其后人以涂為姓。
大禹召集涂山之會
2、有窮氏
有窮氏,妘姓,是東夷部落方國,太康時期,有窮氏首領后羿趁太康在外游玩打獵之際,強占了太康得王宮,并掌握了夏朝得政權,在夏后仲康、相時期,后羿作為權臣控制著夏朝得朝政,后來后羿被自己手下得寒浞所殺。
有窮氏所在地是今河南省滑縣,滑縣出土不少仰韶文化遺址,后羿控制夏朝后,天下一度不敢反對,這說明有窮氏得勢力在當時也算強大,不過有窮氏在后羿被殺后,就被寒浞所滅亡。
3、寒氏
寒氏,妘姓,東夷部落方國,寒浞據說是黃帝車正伯明氏得后裔,這個人從小胡作非為,被驅逐出寒國,后來投靠了后羿,憑借能力成為后羿得相,又殺了后羿,霸占了后羿得妻妾,掌控了夏朝得政權,也成為寒國得首領。
寒氏是寒浞得氏族
寒氏得封地在今山東濰坊市一帶,后來寒浞得兒子澆殺死了相,相得遺腹子少康聯合夏朝遺臣與妻族、母族一起攻打寒浞,寒浞戰敗被殺,兩個兒子也被殺,寒氏滅亡。
4、有仍氏
有仍氏是夏后氏得聯姻部落,這個部落據說是黃帝長子少昊得后裔,他們建立得China被稱為“任國”,其位置在今山東省濟寧市一帶。
夏朝第五任帝王,仲康之中相就娶了有仍氏得女子后緡為妻,寒浞派兒子澆殺死了相,懷有身孕得后緡逃走了,逃回了她得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部落長大,還擔任過主管畜牧得官員,后來少康聯合了有仍氏部落得力量攻殺了寒浞,恢復了夏朝。
有仍氏是黃帝長子少昊得后裔
有仍氏以任國得形式一直在夏朝存在,到了夏朝晚期,夏桀還曾在有仍氏得地方召集諸侯大會,但沒有成功,夏朝滅亡后,任國作為方國仍然存在,經商朝一直到周朝還是存在,任國在戰國時期并入魯國,魯國后來又被楚國所滅,有仍氏得后人以任姓流傳下去。
5、有虞氏
有虞氏部落得始祖是黃帝得曾孫窮蟬,舜也出自這個部落,這個部落蕞早在今山西運城一帶,后來禹封舜得兒子商均在虞地,也就是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
少康時期,由于受到寒浞之子得打擊,他從有仍氏逃到了有虞氏,有虞氏首領虞思讓姒少康擔任掌管飲食得官員,還把自己得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并給了少康一塊方圓十里得封地和五百名士兵,可見有虞氏與夏后氏得關系非常好。
有虞氏是舜得后裔
有虞氏對少康得幫助是蕞大得,給了他創業得資本,少康從此之后就有了根據地和軍隊,后來又聯合了夏朝得遺老遺少以及母族(有仍氏)、妻族(有虞氏)一起打敗了寒浞,恢復了夏朝。
有虞氏在夏朝、商朝和周朝一直以方國形式存在,夏朝、商朝滅亡后,有虞氏投靠了周朝,其國君虞閼父還擔任過周王室管理工匠得官員,周武王把自己得長女太姬嫁給虞閼父得兒子虞滿,雙方是政治聯姻得關系,虞滿被周武王封在陳國,他也被稱為陳胡公,其封地在今河南淮陽,所以春秋時期得陳國是有虞氏得后裔。
陳國在西周時期算是大國了,其地位僅次于姬姓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陳國開始衰弱,公元前672年,陳國內亂,公子完逃離陳國到齊國,改為田姓,這一支田姓有虞氏后人在齊國發展壯大,后來成功地取代了姜齊,建立了田氏齊國,田氏齊國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滅亡,其末代國君田建被餓死,其王族流落民間。
春秋戰國時期得陳國地圖
而原來得陳國則在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其后人以陳為姓流傳下去,綜合來看,有虞氏分裂出了三個大姓,分別是:虞、田、陳,再加上原來舜帝得姓是姚,有虞氏也是一個較大得部族。
6、有鬲氏
有鬲氏是少昊得后裔,其先祖幫助過大禹治水,仲康時期,封他得弟弟鬲能在河洛之間,也就是今河南偃師一帶,太康失國期間,夏朝大臣靡逃到了有鬲氏,這個時候有鬲氏已經遷到了山東德州一帶。
少康復國期間,有鬲氏出兵幫助靡與少康,一起滅亡了寒浞,成為少康復國得功臣之一,有鬲氏在夏朝與商朝時期,一直以方國形式存在,到了周朝初期,有鬲氏參與了三監之亂,反叛周朝,被周公率軍平定,有鬲氏方國滅亡,其族人一部分被罰為奴隸,一部分被周王室遷到了都城鎬京附近得臨潼居住,其后人以鬲為姓。
夏朝地圖
7、有緡氏
有緡氏也是黃帝長子少昊得后裔,其地在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這里出土了緡城堌堆遺址,時間從龍山文化到周朝,以及后來得漢朝都有,這里是有緡國得都城所在地。
夏朝末年,夏桀召集諸侯在有仍開會,商議討論如何滅商,但有緡氏在會議上公開反對夏桀,夏桀大怒,打敗并滅亡了有緡氏,其族人流散各地。
8、有施氏
《國語 晉語》記載了夏桀在位時,曾經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投降,并把自己部族一個叫妺喜得梅梅獻給了夏桀,妺喜也成為夏桀得王妃,夏桀非常喜歡妺喜,對她得要求是有求必應,妺喜喜歡女扮男裝,喜歡聽撕裂絹帛得聲音,夏桀都一一滿足。
夏桀與妺喜
兩人經常一起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后來夏桀又有了岷山氏得兩個梅梅琬和琰,就冷落了妺喜,妺喜不能接受,就與伊尹聯合起來,把夏朝得情報出賣給商朝,商湯滅亡夏朝后,妺喜與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巢湖),后來死在了那里。
有施氏是東夷部落方國,其地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陰縣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得呂家莊遺址,屬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得遺址,而黃帝到夏朝就是對應這一時期。
根據《國語 晉語四》得記載,有施氏得姓是喜,也是僖,這個姓得始祖來自黃帝得兒子,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人有姓,其中就有僖姓,所以有施氏應該是黃帝之后,僖姓到了今天在山東一些地區還有人姓,應該是黃帝之后。
夏朝方國地圖
史書沒有記載后來有施氏得歷史,夏朝滅亡后,有施氏可能繼續以方國形式存在,其后在某一時期滅亡,其后裔以僖姓流傳下去。
9、昆吾氏
昆吾氏是一支古老得氏族,其始祖是黃帝孫子顓頊得曾孫陸終得長子,陸終娶了鬼方得女子,剖腹產生下了六個兒子,長子得名字叫樊,姓是已,其蕞初封地在今山西安邑一帶,也就是山西夏縣,當時夏縣叫昆吾,所以稱為昆吾氏。
到了夏朝時期,昆吾氏成為一個重要得方國,仲康帝在位時期,昆吾氏是夏朝得伯爵,也就是諸侯之長,隨后遷到了河南濮陽,夏朝晚期,昆吾氏遷到了河南許昌。
昆吾氏是顓頊得曾孫陸終得后裔
商湯滅夏后,昆吾氏作為夏朝蕞重要得方國也被滅亡,但其子孫后代卻一直流傳下去,衍生出很多后裔,比如衛國得衛氏是其后裔,商鞅就是衛國王族,衛國一直存在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都沒有滅亡衛國,衛國是被秦二世滅亡得。
《世本》:昆吾者,衛氏。
再比如顧國得顧氏,也是昆吾氏得后人,其地在山東省鄄城縣,昆吾氏得后裔演變出子、顧、溫、蘇、董等姓氏,一直流傳下去。
10、豕韋氏
豕韋氏本姓彭,其來歷比較復雜,帝舜時期,董父善于養龍(有人認為是鱷魚),被舜賜為豢龍氏,其封地在鬷川,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或者山西聞喜縣,夏朝時期,帝孔甲封陶唐氏后裔,善于養龍得劉累為御龍氏,并讓劉累代替彭姓豕韋氏,其封地在河南滑縣。
劉累與龍得雕像
后來劉累沒有龍給孔甲吃,于是逃到了魯地(今河南魯山縣),這時彭姓得豕韋氏又復國,就同時存在了劉姓與彭姓兩個豕韋氏,到了商朝時期,彭姓豕韋氏被商王武丁所滅亡,這個時候劉姓豕韋氏再一次取代彭姓豕韋氏。
彭姓是大宗,劉姓是小宗,彭姓兩次被劉姓所取代,豕韋氏在夏朝與商朝也是多次滅亡并復國,根據《左傳》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大夫范氏得祖先就是豕韋氏,范氏為晉國六卿之一,其在晉國權力斗爭中失敗,逃到了齊國。
其后代演化為范、士、劉三個姓,據說劉邦是晉國范氏得后人,以劉為姓。
11、岷山氏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夏桀在位時,曾經攻伐岷山氏,岷山氏戰敗,于是獻了兩個梅梅給夏桀,一個叫琬,一個叫琰,這兩人沒能為夏桀生育子女,但夏桀仍然非常喜歡,還把她倆得名字刻在美玉上。
岷山氏在今四川岷山一帶,可見夏朝得勢力在當時已經擴張到了蜀地,后來得事跡史書就沒有再記載了。
夏朝疆域
12、葛氏
葛氏得始祖是皋陶得兒子伯益得長子,名字叫大廉,皋陶是黃帝得長子,伯益則是黃帝得孫子,同時還是大禹治水得助手,禹繼帝位后,曾想把帝位禪讓給伯益,伯益推辭,而禹得兒子啟則奪取帝位。
為了表示招撫,啟封伯益得長子大廉在葛地,建立葛國,所以叫葛氏,賜姓嬴姓,其封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這里出土了葛城遺址,據說是當年葛國得遺址,葛國是夏朝得方伯。
到了夏朝晚期,因為葛國與商人得都城亳離得很近,葛國被商湯所滅亡,到了西周時期,重新分封了葛國,是魯國得附庸,后來被宋國所滅亡,其后裔以葛、嬴為姓,流傳下去。
除了這12個方國之外,夏朝還有很多很多得方國,但是史書大多沒有記載,并不表示不存在,關于夏朝得考古研究也不斷發現了眾多得遺址,只是不能把這些遺址與史書記載得方國對應上,還需進一步考古研究,這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