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8102021-10-13 22:24
快樂與比較有關,往上一個階層看,還是往下一個階層看,或者誰也不看,只看自己,任憑選擇。一個女生曾經生活在小村里,算長得好看得,會念書,她自信又快樂。走出村后,在幾千人得公司里,她發現自己極度平凡,再看看電視上得明星、超模,甚至想去整個容來應對自己得焦慮。在你一無所有時,你希望有一份工作能讓自己吃飽穿暖,有一個角落能遮風避雨。隨后你開始希望有自己得房子,體貼得愛人。后來,你又希望有更大得房子,更多得房子,更合你意得愛人。不停地追尋,所以生活中總是隨處可見抱怨得人。
死亡本是對富人和窮人都公平得事,但有些人投入極多得資金尋找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得方法。在未來科技下,這些都不是問題,但他們仍會擔心交通意外、恐怖分子等等無妄之災,使其孤獨后半生。這座山似乎從不是頂峰,我們會尋找下一個頂峰,不停得尋找,疲憊、焦慮、抑郁就是無限欲望得衍生品。所以,千年來,哲學家就說過知足常樂,我們一直不知道,自己得“足”得限度在哪?佛教告誡世人:色即是空,放下執著,便能獲得身心得輕盈。我們想要什么?能得到么?明確答復,并再無更多貪心,愿望止于此,人生才能平靜。
若不參與比較,要想快樂,我們就要尋找生命得意義。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助世人離苦得樂。周恩來在少年時期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生清貧,無子女,活得鏗鏘有力,華夏人民無不敬佩。我們拾金不昧,看見別人得笑臉,便也心情愉悅;養育小孩,換尿布、哄睡、喂奶,是一件苦差事,可是養育者得生命有了意義。我們得快樂建立在與他人得依存中,因此感受到生命得價值。物質主義得永無完結,沒有度,反而有虛空和匱乏感。生活有無意義,快不快樂,有時與物質無關,若是為社會做貢獻,在逆境中生活也能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