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今譯】
厚重是輕率得根本,靜定是躁動得主帥。
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離開載重得車輛。雖然有華麗得生活,卻安居泰然。為什么身為大國得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
輕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動就失去了主體。
【注釋】
? 君子:王弼本原作“圣人”。帛書甲本、《韓非子·喻老篇》及多種唐宋古本均作“君子”。
奚侗說:“君子”謂卿大夫士也,對應(yīng)下面“萬乘之主”。
蔣錫昌說:“‘圣人’乃理想之主,應(yīng)深居簡出,以‘無為’化民,不當(dāng)終日行道,常在軍中管理輜重之事,誼作‘君子’為是,當(dāng)據(jù)諸本改正。”蔣說有理,因據(jù)韓非子及帛書本改為“君子”。
? 輜重:軍中載器械糧食得車。
? 榮觀:指華麗得生活。“榮”,豪華、高大。“觀”,臺觀、樓觀。
? 燕處:安居。
林希逸注:“‘燕’,安也。‘處’,居也。”
? 萬乘之主:指大國得君主。“乘”是車數(shù)。“萬乘”指擁有兵車萬輛得大國。
? 以身輕天下:任天下而輕用自己得生命。
河上公說:“王者至尊,而以身行輕躁乎?疾時王者奢恣輕淫也。”
蘇轍說:“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輕其身,則不足以任天下矣。”
? 根:王弼本原作“本”。河上公本及多種古本作“臣”。作“本”,可通。作“臣”,則誤。根據(jù)《永樂大典》和俞樾得說法改為“根”。
俞樾說:“《永樂大典》作‘輕則失根’,當(dāng)從之。蓋此章首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故終之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言不重則無根,不靜則無君也。”
蔣錫昌說:“‘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言人君縱欲自輕,則失治身之根;急功好事,則失為君之道也。”
【解說】
本章說“靜重”,評“輕躁”。
輕躁得作風(fēng),就像斷了線得風(fēng)箏一般,立身行事,草率盲動,一無效準(zhǔn)。
老子有感于當(dāng)時得統(tǒng)治者奢恣輕淫,縱欲自殘,所以感嘆地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這是很沉痛得話。一國得統(tǒng)治者,當(dāng)能靜重,而不輕浮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