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力爭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5萬億元,物流業總收入達到2500億元,物流市場主體發展壯大,3A級以上企業力爭擴大到200家,努力在物流降成本、補短板上取得突破性成效,建設成為物流強省和物流創新發展省。11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各專項規劃系列解讀新聞發布會得第十五場發布會,對《山西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簡稱《規劃》)進行了深度解讀。
聚焦打造三大物流中心,促進我省經濟轉型升級
“十四五”期間,山西現代物流業將以降本增效提質為目標,依托我省在華夏特有得地理區位,積極構建“1359”物流新格局,加快推進設施網絡化、產業融合化、平臺智慧化、內外一體化建設,提升物流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水平,培育集陸空合作、鐵海聯運為一體得國際物流新優勢,推動現代物流業高端增值、智慧互聯、高效便捷,促進我省經濟轉型升級。
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龐建軍介紹,我省將聚焦打造三大發展定位:一是重要生產資料流通中心。發揮我省地處黃河(青銀)物流大通道與二連浩特至北部灣物流大通道交匯戰略支點得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流通基地,積極構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工業品區域分撥中心。二是特優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我省特優農產品產地優勢,疊加China農高區、China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山西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和平臺優勢,布局建設“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可以物流基地,打造覆蓋華夏得特優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平臺。三是“一帶一路”重要集散中心。發揮山西至二連浩特、霍爾果斯、滿洲里通道優勢,建設裝備制造、鑄件等十大出口基地,持續擴大明斯克、莫斯科等固定班列開通規模,盡早開通烏克蘭固定班列,力爭實現中歐班列本省產品發運量大幅提升。
圍繞七大提升工程,以項目落地促進《規劃》落實
省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處處長李艷萍介紹,為加強項目支撐,《規劃》提出實施現代物流七大提升工程。
一是物流樞紐工程。積極創建China物流樞紐,主動融入華夏布局。培育一批功能完善、技術先進、帶動力強得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和可以物流基地。
二是多式聯運工程。構建中轉聯運設施銜接、信息共享、服務規范得多式聯運組織體系,支持示范項目建設。
三是供應鏈管理工程。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試點,提前引入可以物流解決方案,提升生產精細化水平。
四是智慧平臺工程。支持信息共享得智慧平臺建設,深度挖掘物流大數據價值。
五是冷鏈物流工程。補齊城鄉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強產地預冷、冷鏈運輸、銷區冷儲等冷鏈設施建設。
六是電商物流工程。支持倉配一體、快遞集散、電商孵化、展示體驗等電商物流園建設,打造電商小鎮,推動電商物流向農村地區延伸服務。
七是旗艦企業培育工程。加強對物流領域市場主體得分類指導和支持,推動物流企業發展壯大。
同時,將重點抓好四方面任務:一是優化空間結構,加快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二是強化“六新”賦能,全面提升物流價值創造;三是降低綜合成本,全力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級版;四是立足標準綠色安全,增強物流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快完善服務國內大循環得現代物流體系
山西作為華夏重要得能源基地,為華夏提供了主要得煤炭、焦炭、粗鋼、鋼材、生鐵、鐵礦石等資源型產品。2020年山西規模以上原煤產量10.63億噸,占華夏煤炭產量得27.6%,居華夏第壹。山西在煤炭、焦炭、鋼材等資源型產品得交易、運輸、倉儲等環節具備成熟得物流體系,以及堅實得鐵路、公路、鐵海聯運等運輸基礎設施,成為華夏工業品重要提供地與貨源地。
山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沈沛龍表示,“十四五”時期,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將更加健全和完善,現代物流業將充分發揮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促進工業品、特優農產品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這其中面臨得挑戰和機遇主要是:新發展格局要求構建現代物流新格局;現代產業體系要求盡快提高現代物流供應鏈服務水平;山西要加快完善服務國內大循環得現代物流體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現代物流加快技術創新和業態升級。
作為全省新一輪戰略重組后唯一一家以現代物流為主業得省屬國企,華遠國際陸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全貴表示,將堅持《規劃》引領,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扛起加快山西鐵路投資建設、引領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對外開放新窗口“三大使命”,采取一系列變革性、標志性舉措,加強重大項目謀劃,加快構建陸港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省轉型發展蹚新路大局中走出陸港步伐,在開創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中走出“華遠路徑”。
本報實習感謝劉憲芳
(責編:李琳、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