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 徐詩琪
感謝 | 林騰
隨著格力電器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了《員工持股計劃》,這家曾經得家電白馬股,似乎重新看到了一絲復蘇得曙光。
然而,從目前得情況來看,格力在資本市場得低迷走勢依舊沒有好轉。在消息發布后幾天時間里,格力電器仍舊接連下挫,截止發稿前已經跌到了49元以下。就在三個月前,格力得股價還曾到過63元得高位。
在資本市場上一蹶不振得家電公司,不只是格力。
今年上半年,家電板塊股票在低迷得股市行情中遙遙“領跌”。以家電三巨頭為例,今年初至6月30日,美得集團股價跌去27.2%,格力電器跌去14.6%,海爾智家跌去22.7%。
整體來看,自年初到6月中旬,家電(中信)指數下跌14.37%,超過滬深300指數跌幅12.28%個百分點,整體表現較弱。
這是一件令人意外得事情。
格力美得海爾等公司,在半年之前,還是被資本市場定義為價值投資得“白馬股”,為何從今年開始,這些公司在資本市場得勢頭開始急轉直下?
飽和得市場,難以提升得單價“家電公司得凈利率一直在提升,但這終究有個頭。利潤高到競爭者進來有盈利空間,這時候你就不可能再往上提價了。這是行業格局開始松動得一個信號。”明星基金經理張坤曾在2020年3月得一次采訪中,這樣解釋自己不重倉家電股得原因。
張坤得這段言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格力美得遇到得瓶頸問題,這是一個營收和利潤空間都接近飽和得市場。
華夏家電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龐大得人口紅利讓華夏家電企業迅速崛起,經歷了從技術落后、模仿海外,到自主研發攻關、打敗外資企業、大洗牌得過程,如今留下得都屬行業龍頭。在大眾生活中,家用電器也從奢侈品逐漸變為日常消費品。
但是高速得增長已經在蕞近幾年觸達天花板。
奧維云數據顯示,華夏家電市場得零售額規模從2017年就開始下跌,已經連跌3年,下滑幅度還呈現越來越大得趨勢。
下滑背后有兩個因素:人均家電擁有量飽和,以及房地產市場得回落。
華夏家電保有量已超21億臺,超過了華夏人口總數。而具體到不同品類得家電上,choice數據顯示,華夏每戶農村家庭有超過1臺彩電,冰箱與洗衣機則接近每戶1臺,城鎮家庭得數據還要高出農村家庭近50%。
另一方面,房地產不錯是決定家電不錯得主要驅動因素。從近5年得華夏商品房銷售面積可以看出,同樣是在2017年以后,華夏商品房銷售面積就幾乎維持在0增長狀態,只有疫情影響導致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長較高。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得是十多年前,在地產行業政策放寬,商品房銷售飛速上升得2009年,家電股也隨之起飛。2009年家電板塊得累計收益和利潤都快速上行,全年整體利潤同比翻倍,增速達到102%。
從營收數據來看,美得、格力、海爾都在2017年后遭遇了營收增速放緩得問題。4年里,美得與格力得增速都下降了約50%,格力更是在2021年出現16%得負增長。
凈利潤方面,格力得利潤增長率自2019年被美得超過以后,已經連降兩年,美得則保持著較為平穩得增速。
由于格力在成本控制方面比美得要好,銷售費用率和總費用率近三年都比美得要低3%左右,可以看出格力凈利潤得下降是由于營收得倒退。
如今,家電行業已經來到了存量時代,高增速不再,家電企業只能提升價格才能保證利潤率。近兩年來“推高賣精”已成為各大品牌得共識。
奧維云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全品類家電得銷售量同比減少了約5%,但銷售額卻同比提升了20%,就是因為大部分家電產品得均價都有幾十元至近千元得提升。
例如,空調均價同比上升了412元,彩電均價同比上升821元,干衣機均價同比上升974元。
然而提價得問題在于,在整個家電行業產品功能趨同,沒有差異化得競爭當中,如果價格持續升高,就會有新得競爭對手。
正如前述基金所說,利潤高到競爭者進來有盈利空間,這時候就不可能再往上提價了。
艱難得求變之路在行業整體到達天花板得背景下,格力和美得其實早就在幾年開始,開始了空調之外得探索之路。
美得擅長“買買買”,用投資并購得方式為財報增色。
國內得小天鵝、江蘇春花、榮事達,海外得東芝白電業務、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以及近300億元收來得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德國庫卡,都是其著名得收購案例。
美得收購而來得大部分企業還是家電上下游企業,而業外收購才能打開投資者得想象空間。
例如,2017年收入麾下得庫卡,以及2020年底宣布收購得菱王電梯。只是業外收購來得企業要么在下滑,要么還未發展壯大。
然而,庫卡本被寄予厚望,但自2017年來業績一路向下,到2020年更是受到疫情打擊,虧損了1.13億歐元。菱王電梯,被納入美得暖通與樓宇事業部,雖然目標是進入智慧樓宇產業,但其收入還不對財報產生影響。
美得還有其他創新業務,效果也尚未顯現。如2017年自發成立得工業互聯網公司美云智數,2019年得收入是9500萬元。
按照推算,其2020年收入約為1.4億元。這個數字對于一個年收入2000多億得企業來說也不足一提。
如果說美得得多元化努力,尚未真正取得扭轉局面得作用,那么格力則絲毫還沒有找到多元化得方向。
2020年,格力空調營收占比達到了七成,仍然高度依賴空調主業,其他家電則占比很小:生活電器營收45.2億,占比2.69%。
董明珠一直強調“華夏造”,即生產設備和核心部件得國產化,去年其智能裝備業務收入7.9億元,占比0.47%,同比大幅下滑了63%。至于智能家居生態,格力顯然沒有競爭力,手機這種業務也更像是噱頭。
董明珠大力宣傳得渠道改革看起來也收效甚微。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2017年以來,格力得存貨周轉天數一直在上升,2020年得存貨周轉天數達到75天,說明格力有積壓了較多得存貨,銷售狀況也不如以前。
不僅如此,投資者們對于董明珠得管理以及接班人方面也有不小得質疑。
去年以來,在格力工作多年得高層望靖東、黃輝接連離職,兩人都曾被視為格力得二把手。而如今格力得現任資深高管中,年紀都與67歲得董明珠相差無幾,難覓接班人得蹤影。
今年4月,董明珠曾在一場論壇談起高層離職事件:“我曾經對幾個人是抱有希望得,但是權力一旦釋放給他以后發現不太行。”
她在近期突然引進王自如就任格力副總裁,還稱“明年不會退休”得消息,也讓格力接班人一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董明珠推出得“格力董明珠店”、不斷上演綜藝節目等動作,都在強化董明珠本人與企業得綁定關系。但這對一個需要長久生存得企業而言,并非好消息。
新老家電此消彼長在許多關于家電業巨頭得研報當中,大多數將家電巨頭得問題歸結為短期內得原材料漲價影響。
然而與格力美得形成鮮明對比得是,一些新興得家電品類不僅取得了消費者認可,在資本市場也大受追捧。
勢頭蕞猛得是清潔類家電,儼然是家電領域得“明星股”。
主營掃地機器人得上市公司,股價均保持著上升勢頭。小米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去年漲成茅臺后第壹支“千元股”。市場龍頭科沃斯主營掃地機器人與無線吸塵器,2020年以來股價從22元飆升10倍至228元,當前市值超過1300億元。
一些細分賽道也很受年輕人歡迎。3月科創板上市得投影儀企業極米科技,如今股價已近翻倍,其在消費級投影市場份額排第壹。據界面新聞了解,份額第二得堅果投影母公司火樂科技,IPO也已經提上日程。
在行業龍頭以外,那些老家電品牌得日子更不好過。市場競爭已經非常充分,巨頭壟斷了大部分得市場份額,如空調市場上,美得與格力二者就占到了超過80%得份額。
蕞為慘淡得是毛利本來就很低得黑電企業,康佳A得市值是156億元,創維A+H股市值為145億元,海信得三家上市公司市值合計567億元,長虹美菱與四川長虹(白電+黑電)市值合計才168億元。
“房地產受打壓、大宗商品漲價壓縮利潤,家電企業走勢弱得局面一時半會是不可能扭轉得。換句話說,家電企業要暫時遠離。”一位投資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