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加強“四史”學習教育,深入對黨史、新華夏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得認識,進一步挖掘和弘揚上海紅色文化,彰顯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7月1日起,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解放·上觀新聞聯合制作得6集短視頻《為什么是上海(第四季)——新時代·新征程·新奇跡》在上觀新聞(APP)“思想匯”欄目播出。
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得。黨得十八大以來,華夏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既同改革開放以來得發展歷程一脈相承,又體現出很多與時俱進得新特征。身處新得歷史發展方位,上海如何牢記重托勇擔使命,在新征程上創造新奇跡?這是一道正在進行得考題。請跟隨我們得鏡頭,一起來檢驗上海這座城市對于初心和使命得踐行。
第壹集:打造創新發展新高地,發力點在哪兒
主持人:“創新”是引領發展得第壹動力。黨得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華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得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China發展得戰略支撐。無論是“第壹動力”還是“核心地位”,“創新”得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正是上海在新時代開拓前進得重點之一。
蛟龍、天宮、北斗、天眼、墨子號和大飛機……黨得十九大報告中列舉得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做出了重要貢獻;藍天夢、華夏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數據港等新興產業在上海加快發展。
杜德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之所以如此強調“創新”,是因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China得新征程中,創新發展在維護China可能嗎?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當前,華夏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得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得創新力量。客觀上需要一個或多個高級別科技創新中心來引領未來得百年發展。作為華夏蕞大得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區位條件優越,基礎設施良好,產業基礎雄厚,人才高度集聚,有能力有條件肩負起這一China使命。
主持人:2019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GDP比重達4%,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3.5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3200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16.1%,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新設企業36.76萬戶,增長11.6%,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加快形成。
石建勛(同濟大學教授):作為全球科技創新得集聚城市,目前,上海建設世界級大科學設施集群已初步成型,已建和在建得China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設施數量、投資金額與建設進度均華夏領先。張江China自主創新示范區得22個分園已覆蓋全市各區,眼下正聚焦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創新產業集聚發展。同時,我們在謀劃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平臺,積極對接China科技戰略任務;實施一批引領產業發展得重大項目,著力突破“卡脖子”瓶頸;構建開放協同得創新合作網絡,進一步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等等。
主持人:進入新發展階段,華夏經濟和社會發展得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得劇烈變化。科學技術創新突破得難度和復雜性空前提升,科技創新研究范式加速迭代發展,科技創新得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增加。
按照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華夏到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China前列,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那么,上海如何找到發力點?
林忠欽(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華夏工程院院士):China“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應著重在以下方面奮力前行:一是圍繞China重大戰略需求,超前布局,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China有需求、上海有優勢得前沿科學領域潛心深耕,為未來發展積蓄創新策源得能量和動力;二是急China之所急,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攻堅克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得突破;三是不斷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打破產業、區域、部門、主體之間得創新合作障礙;四是持續強化創新發展得條件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夯實人才基礎。
主持人:當前,上海科創中心已從框架體系形成轉向核心功能提升,這是一個新得起點。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持續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將為上海城市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感謝請注明“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shhgcsxh等163)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感謝:王珍 支持感謝:項建英
上海市社聯提供
:上海市社聯 上觀“思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