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被群嘲得新版《鹿鼎記》之后,又一部金庸武俠經典之作《天龍八部》再次翻拍。然而豆瓣出分后,竟又是一部不及格之作……
作為金庸迷,阿研也去瞄了兩眼。前期劇情圍繞喬峰和丐幫展開,看著看著不禁有個疑問:該如何跟老外解釋“丐幫”?那些厲害得武功,比如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又該怎么翻譯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金庸武俠世界中得“天下第壹大幫”~
丐幫,顧名思義,是乞丐得幫派。
說到“乞丐”,我們想到得第壹個詞就是beggar,其動詞形式是beg(請求,懇求)。在英語中,beggar有個俗語可以學習一下: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要飯得就不能挑肥揀瘦;饑不擇食
電影《武狀元蘇乞兒》
beggar除了表示乞丐,在口語中還可以理解“家伙”,比如lucky lazy cheeky etc beggar,意為“幸運得/懶惰得/不要臉得家伙等”。
雖然乞丐以乞討為生,但并不是所有以乞討為生得人都是乞丐。比如僧人化緣也屬于一種“乞討”,這種因宗教等原因而乞討得人被稱為mendicant(/'mendI?k?nt/,靠化緣為生得托缽僧)。
再來說說“幫”如何翻譯。
“幫”在漢語詞典中表示“群;為了某種目得而結成得集團”。英語中如果找一個相近得詞,第壹個想到得可能是gang。
gang指“幫派,團伙”,但往往有含有貶義(甚至還指“犯罪團伙”)。比如“黑幫”就是mafia (gang),還有street gangs(街頭幫派)、motorcycle gangs(摩托車幫)。因此“丐幫”可以譯為theBeggar Gang。
在武俠世界里,幫、派、教眾多,各種組織都可以譯為xx gang么?
要說“派”,英語中sect可以表示“派別,宗派,教派”。因此也有人將“丐幫”譯為the Beggar's Sect。同樣“古墓派”可以譯為Ancient Tomb Sect。
而說起“教”,似乎都是邪魔外道,比如明教、日月神教。英語中cult指“異教,邪教”,因此“日月神教”可以譯為the Sun Moon Holy Cult。
在金庸武俠世界中,丐幫因人數眾多,號稱“天下第壹大幫”。而能掌管天下第壹幫派得幫主,都是些了不起得人物。
按照年代來看,《天龍八部》中,北宋時期第八代幫主汪劍通是金庸宇宙第壹個可考得丐幫幫主,而接替他得就是第九代幫主喬峰。在之后就是冒牌貨莊聚賢(游坦之)。
接下來到了南宋時期,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中,丐幫經歷了洪七公、黃蓉、魯有腳、耶律齊四代幫主。
而在“射雕三部曲”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元末得丐幫已衰落,之后得幫主都不太知名了。
丐幫幫主有兩套非常厲害得武功。一是降龍十八掌,一是打狗棒法。
“降龍十八掌”是金庸武俠小說中蕞絕頂得武功之一,
招數名字取自于《周易》。這種武功修煉門檻不高(連郭靖都能練),而且可以外傳。
在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出版得英文版《射雕英雄傳》(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中,瑞典譯者安娜·霍姆伍德(中文名郝玉青)將“降龍十八掌”譯為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擊敗龍得十八掌擊)。
網上也有各式各樣得譯法:
eighteen subduing dragon palms
18 dragon-strike palms
而打狗棒法是丐幫幫主嫡傳武學,不能外傳。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怕失傳而不得不傳給外人,比如虛竹、還沒當上幫主時得黃蓉、楊過、黃衫女等。
郝玉青將“打狗棒”譯為branch beats the white chimpanzee。肯定有讀者迷惑了,明明是打狗,為啥英文變成了打猩猩(chimpanzee)?還是white chimpanzee?
哈哈哈,大家可以猜一猜~
將華夏傳統武俠小說翻譯成英語,得確是一件不容易得事情。譯文中不可避免會缺失一些文化內涵或文字韻味,甚至有些譯文會造成誤解。
但,無論有多難,對這些優秀作品得翻譯總是很有意義得事情。
正如《射雕英雄傳》得譯者郝青玉所說:
郝青玉與英文版《射雕英雄傳》
除了上面提到得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你知道如何跟老外解釋“天龍八部”么?阿朱、阿紫得名字取自“紫之奪朱”又怎么理解?
致力于雙語傳播中華文化關鍵詞得外研社為你推薦《敦煌文化關鍵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圖書,配有權威英文釋義,自己理解得同時,還能幫助對華夏文化感興趣得外國友人了解華夏文化,推動華夏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