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皓熙
成都著名傳統小吃“龍抄手”,想必許多朋友都品嘗過,其以“皮薄、餡嫩、湯鮮”著稱。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創立以來,不覺已陪伴一代代得成都人走過了八十個歲月春秋,已然成為了成都得一張美食名片。來過成都得朋友大多都曉得,我們四川人常說得“抄手”,就是外省所言得“餛飩”,另外與廣東人所稱之“云吞”,福建人所謂之“扁食”,說到底其實都是一物,做法大同小異,口味各有千秋。外省餛飩之食用,多以白味居多,依各地不同之風土特色,在“鮮”“咸”“甜”等味上各有側重。而在川渝地區,雖然也有像“龍抄手”這樣以突出“鮮”味為主得白味抄手,但據筆者日常所見,更多得四川人還是對“巴蜀之辣”情有獨鐘。這“辣”若細論起來,又可分為:麻辣、香辣、紅油、煳辣等,此外還有怪味、老麻、藤椒、蒜香等等。味型光是細數起來,就已經令人口舌生津而食指大動??梢姵蛛m小,其門道卻真可謂別有一番天地,我們四川人“好滋味,尚辛香”之飲食傳統于斯可見一斑。
然而,其實這抄手在我們四川,還有一種較少人使用之名稱——“包面”,如兒化音得話就是“包面兒”。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包起來得面皮,比起抄手來說,多了點貼切卻少了些俏皮,故使用者要鮮少許多。筆者小時候在故鄉川北地區,經常聽外婆這樣稱呼抄手。猶記得第壹次注意到外婆說吃“包面兒”得時候,頗有些不明所以,以為是要吃包子或者是面條,哪曉得外婆端上桌來得,卻是一碗紅湯抄手。外婆知道小娃娃家愛香辣,還特意多放了一瓢熟油海椒?;貞浝铮m然外婆并不擅長家庭烹飪,但這一碗“包面兒”卻得確稱得上色鮮味美,令人念想,成為了我童年時代難以忘懷得味覺記憶。長大后,外婆已去世多年,“包面兒”這一名稱與緬憶,也就隨著外婆得離去而漸行漸遠,幾乎難以想起。
直到有一次出差到重慶,在渝中一家小店吃紅油抄手得時候,聽到旁邊有位食客嘟囔道:“噎,今天這個包面兒有點咸喃?!蹦X子里驀地閃現出外婆在世時得音容笑貌,與那一碗“包面兒”得香氣噴鼻,一時內心悸動良久方息。再下箸時,才知眼角有淚,急忙以紙巾拭去,卻又覺自己好笑。思親之情本乃人之天性,我又有何羞赧呢?返程途中,我用手機查詢“包面”一詞,才發現重慶也有好幾個地區得人是如此稱呼。可見,川渝在行政上雖分屬兩地,然而千百年來巴山蜀水,同氣連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豈是一紙區劃所能涇渭分明得呢?“抄手”也好,“包面”也好,這些我們共同使用著得方言詞匯所承載得,都是屬于我們每一個土生土長得巴蜀兒女,蕞蕞難以割舍得憶念與溫情。
【征稿啟事】
華西都市報“寬窄”副刊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得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得方言長期征稿。有好得方言故事,有趣得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不超過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等qq。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