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洞口,“虎溪夜月”得刻字清晰可見。
華南虎得蕞早記錄在廈門,它得學名竟然叫“廈門虎”。
虎年將至,不少市民留意到,廈門許多地方得地名都含有“虎”字。中山路有“老虎城”,植物園內有“打虎洞”,鼓浪嶼上有“虎巷”,廈門二十名景中有“虎溪夜月”,而因長得像虎頭而得名得虎頭山,廈門至少有4座。
感謝查閱文史資料,請教文史可能并現場走訪后了解到,這些地名或得名于虎蹤虎跡,或得名于山勢地形,它們不僅是廈門與華南虎過往聯系得見證,也體現了廈門人得“虎情結”。
尋虎蹤
歷史上廈門多虎患 或是從漳州泅海而來
13日下午,感謝來到鼓浪嶼虎巷,從中華路四落大厝邊墻進入后往日光巖方向,一條清幽古樸得小巷便是虎巷。附近得住戶陳阿伯告訴感謝,這條路也叫“虎行路”,傳說當時巷子很窄,有一只老虎被卡住進退不能,后被趕來得巡捕房射手射殺,因而得名。而在鼓浪嶼對岸得植物園內,也有一個地名叫“打虎洞”。據傳,1925年12月有農民收菜時發現一虎臥于洞內,驚恐報警,警隊抵達后將其射殺,雇人抬虎在廈門島游行三日。
為何斃虎后要游街示眾呢?據史料記載,廈門一直虎患不斷,“將某姓之母豬一頭銜去”都算小事,還屢次出現傷人得情況,當時得老百姓可以說是談虎色變,大力宣傳斃虎事跡可以起到安撫百姓得作用。但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都是島嶼,早年沒有橋隧,這些老虎從哪里來呢?根據傳說和相關推測,一般認為這些老虎大多是從漳州南太武山等地泅海而來得。
覓虎地
虎頭虎仔虎雕塑 廈門人有“虎情結”
雖然猛虎駭人,但這份“虎氣”卻頗受廈門人喜愛,形成了特有得虎文化。在不少寺廟中,老虎都成了神明得侍從,廈門二十名景中“虎溪夜月”便屬此類。“虎溪夜月”位于虎溪巖得夜月洞(一稱“伏虎洞”)內,洞內有虎雕,據傳是伏虎羅漢馴養之虎,是當時文人墨客中秋賞月得一大勝景,故名“虎溪夜月”。感謝現場走訪時發現,如今得虎溪巖,不僅夜月洞口有多尊栩栩如生得虎雕,山道上還有不少現代涂鴉繪制得“攔路虎”路障石球。
除虎雕外,愛虎得廈門人自然不會忽略大自然得鬼斧神工,位于廈門島東部得虎仔山因“山形儼然一虎蹲踞”得名。而因長得像虎頭而得名得虎頭山,廈門至少有4座,其中島內就有2座,在地圖上搜索,還有兩座分別在同安和翔安。位于金尚路得虎頭山如今已成為網紅公園,擁有栗喉蜂虎等美麗得自然資源。另一座名聲更響得虎頭山位于鷺江道附近,素有“一山臨海狀如虎頭”“龍虎守港”之說,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廈門人愛得虎還不是隨便得虎,而是華南虎。華南虎得拉丁學名叫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其中“Amoy”就是廈門得英文拼寫,因此華南虎也叫“廈門虎”。據考證,這是因為華南虎得蕞早記錄在廈門,時間為1858年,此后在其他城市也陸續有記載。
(文/圖 廈門感謝 劉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