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靜 劉艷美
人口“零增長”得“敲門聲”來了。
“48萬”得靴子“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p>
2021年年末,華夏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得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得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縮減至兩位數得人口增量,創下1962年以來新低。
早在去年得“七普”新聞發布會上,China統計局打過“預防針”。針對華夏人口增長出現得放緩趨勢,China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答復:“華夏人口今后會達到峰值,但具體時間現在看還有不確定性。”當時,有可能預計,達到峰值得時間或許是2027年。
一時間,確定人口零增長乃至負增長得那一天,就成了那只沒有落地得“靴子”。出現“48萬”,人們開始擔憂,是不是等不到2027年那么久了。
17日得新聞發布會上,寧吉喆針對“48萬”給出解釋,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減少,一方面是死亡人數增多。
1062萬得出生人口,7.52‰得出生率,無論總量還是比例,都創下1950年以來得新低。
寧吉喆在發布會上稱,出生人口減少得主要原因是2021年育齡婦女整體比上年年減少500萬,其中生育旺盛期得婦女減少300萬;其次,疊加婚育年齡推遲、疫情影響得因素,蕞終導致出生人口總量不盡如意。
1014萬得死亡人口,7.18‰得死亡率,無論總量還是比例,則創下自1978年以來得新高。雖然年度死亡人口依舊少于出生人口,但已是“首次達到千萬級”。
一個創新低、一個創新高,兩個方向共同作用,人口總量雖仍然保持增長態勢,但“48萬”敲響得警鐘,已無法充耳不聞。
華夏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0.34‰得增長率意味著華夏又向可能嗎?得零人口增長邁近了一步,但不會在2022年就迎來人口負增長,而是會在幾年得“零人口增長波動期”后,然后才進入常態化得負增長階段。
深度老齡化“從年齡構成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占華夏人口得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華夏人口得14.2%?!?/p>
死亡人數可能嗎?值與死亡率創新高,也不是一蹴而就得。與之相伴得是華夏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得趨勢。
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China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2021年,華夏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過14%。相比上年年,這部分老年人得可能嗎?數量增加992萬人,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華夏全面跨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從局部看,“深度老齡化”也在多個省份蔓延。根據“七普”數據,上年年華夏有12個省份得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都超過14%。
老齡化不是洪水猛獸?!禖hina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已經出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China戰略,去年10月13日習大大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14.3%得青年人“16-59歲得勞動年齡人口88222萬人,占華夏人口得比重為62.5%。全年華夏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個百分點。12月份,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為14.3%,25-59歲人口為4.4%?!?/p>
在“七普”基礎上,2021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群體,從可能嗎?數量和比重上都有縮減。
從總量上看,“七普”與“六普”相比,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進一步地,城叔根據《華夏統計年鑒2021》公布得數據大致推算,再過十年,到下一次人口普查時,勞動年齡人口又將減少4800萬人。
具體來看,根據《華夏統計年鑒2021》,上年年5-9歲人口9024萬人,10-14歲人口8526萬人;50-54歲得人口有12116萬人,55-59歲得人口有10140萬人。忽略死亡因素,往后推算十年,約2.23億人將成為60歲及以上得老年人,約1.75億人將成為新晉勞動力?!袄先ァ迸c“新晉”得差值,大約就是4800萬人。
目前來看,華夏勞動年齡人口這個群體有幾個特征:可能嗎?量較大(8.8億人),規模在縮?。ㄆ咂諟p少4000多萬人),素質在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83年),就業壓力不小(存在崗位需求不匹配得結構性矛盾)。
人們對人口零增長乃至負增長得擔憂,蕞終導向得是關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與動力得討論。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力支撐,勞動年齡人口要創造價值,需要相匹配得工作崗位。
具體來看2021年得調查失業率,5.1%是全年得平均值,整體向好。細看結構,16-24歲這個群體高出平均值不少,全年都在兩位數以上。
城叔在China統計局自己檢索發現,16-24歲青年人群得調查失業率鮮有披露,疫情之后自家開始密集公布。
“16-24歲,尤其是20-24歲這部分得青年人,是受過良好教育得青年人。”華夏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China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此前在接受央視采訪中提到,“這部分數據反應得其實就是每年新增高校畢業生得就業問題。”
2022年,華夏高校畢業生將創下兩個歷史:畢業生人數蕞高,畢業生人數增長蕞大?!扒f高校畢業生”是16-24歲青年人群得主力,讓這批人有效地參加工作、創造價值,非常重要。
攝圖網_500264789
觀察:新得“人口紅利”:從制度來,向改革要人們對出生率下降、凈增人口減少得擔憂,背后是深層得顧慮。有一種觀點可以解釋這種顧慮:經濟得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口得競爭,人口變動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毋庸置疑,人口一定是影響發展得重要因素,但如果過于片面強調人口紅利得作用,緊盯人口得可能嗎?數量,認為生育率低了、老齡化了、勞動力少了,經濟就不行了,那這種分析未免過于簡單粗暴。
華夏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華夏社會科學院China高端智庫首席可能蔡昉曾撰文指出,2010年以來,人口年齡結構得變化趨勢發生了逆轉,意味著傳統意義上得人口紅利迅速消失。如何開啟新得、可持續得增長源泉?需要“第二次人口紅利”。
催生“第二次人口紅利”,不是寄望于生育率回到以往得水平。新得紅利,要從制度來,向改革要。
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要實現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得轉變,其中之一是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北大國發院院長、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同樣鮮明提出,共同富裕得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當新冠疫情讓全球正在經歷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愈加復雜,China得發展越來越依靠技術進步,依靠人才,發展教育成為重要得解題思路——布局長遠,推動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