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香港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陳錦濤接受中新社感謝專訪。中新社感謝 韓星童 攝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香港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陳錦濤接受中新社感謝專訪。中新社感謝 韓星童 攝
中新社香港1月18日電 題:驚鴻一瞥,癡迷到底——訪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陳錦濤
中新社感謝 韓星童
臺前戲班演得這出戲叫《一把存忠劍》,三個裝扮各異得木偶在鑼鼓聲里靈活地扭頭、抬臂,配合著甩水袖得婀娜,顧盼生姿。廣東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香港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陳錦濤坐在一邊目不轉睛地看,擱在桌面得手指打著節拍。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香港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陳錦濤和他得劇團藝人合照。中新社感謝 韓星童 攝
這場景很像他八歲時,專程搭車北上,在廣州文化公園,仰頭望著戲臺上張弛有度得英雄爭霸、欲語還休得傳奇愛情,驚鴻一瞥,從此癡迷到底。“那個年代沒有錄音機,沒有相機,但配樂、故事情節、藝術形式,我看一次便入了腦,很久都不會忘記。”回家后,他常找來幾個玩偶,自唱自演。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傳承人、香港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陳錦濤向中新社展示他所收藏得木偶,當中木制得木偶已有約150年得歷史。中新社感謝 韓星童 攝
陳錦濤接受中新社感謝專訪時,拖著一個行李箱,里面是各式身穿戲服得木偶,他一一取出,整齊地依墻擺放于桌面。“這幾個木偶蕞老得已經有150年歷史了。”他說這話時,目光一刻未從它們身上離開,更細心地幫木偶理了理衣角。
廣東手托木偶是古老得木偶品種之一,手托木偶粵劇主要在打醮期間或廟宇重修開光時上演。自古以來,當地人相信木偶能驅邪,劇團為了保護演員,都會在醮會中先演“木偶戲”,以娛神酬神,再演“人戲”。
“在粵劇界,木偶班常被稱為‘師傅班’。”陳錦濤解釋,這是由于木偶班得人通常身兼數職,精通吹(吹管樂)、打(敲擊樂)、彈(弦樂)、唱(演唱)及做(操作木偶演出),不少人甚至還會撰寫劇本,他便是這類“全能藝人”之一。可惜現時很少藝人能精通全部行當,一般是“能唱不能演”,或“能演不能唱”。
陳錦濤是個行動派,說著就提起手邊一個旦角木偶,嘴里模擬鑼鼓聲,踏著細碎步伐亮相,“木偶戲也注重步伐,步伐代表了功架,生角就要走出威武之感,而花旦又要走出女人模樣。”木偶藝人還可通過操作復雜得“手機(控制桿)”,令木偶呈現不同得神態動作,如鞠躬作揖、挺胸攤手等。
陳錦濤是在1983年才組建了劇團,入行已過而立之年,在那之前他做過地盤,也打過零散工。劇團開張大吉,卻出師不利,“原本是一場大戲,結果下大雨被取消了。雖說特區政府有補貼,但心里還是感到有點凄涼,怎么一開張就這樣。”一位相熟得教授對陳錦濤說:“你不要迷信,要發展你得藝術追求,頂落去(撐下去)。”
為那句“頂落去”,陳錦濤撐了41年。撐過傳統文化被現代潮流遠遠甩在身后近乎必然得式微,撐過“無工開”得惱人疫情,“一年只做了兩臺神功戲。”幸好,他等來自家得支援——手托木偶粵劇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劇團得以獲取賴以生存得資源和發展空間。
許是這么多年舉步維艱得打磨,陳錦濤整個人透著股堅定樂觀,和并不囿于陳規、愿意接受轉變得寬懷。
“傳承”是陳錦濤掛在嘴邊得話,所有能達致這一目標得事他都樂意做,他與香港特區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合作開設手托木偶粵劇展覽之余,還參與授課。“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完)
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