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是先收住脾氣。
真正能把事情做好、能做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內心富有激情而又沉穩干練的人。他們沉著的姿態不僅可以給自己信心,也會給共事的他人信心。
做大事的人內心成熟,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發脾氣對解決問題并沒有什么幫助。
人生最失敗的事情之一,就是讓自己做情緒的奴隸。所以,遇事先收住脾氣,學會沉著應對,不將脾氣顯露于外,盡量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讓壞情緒支配你做事的方式。
2
二是遇事先觀己。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生活中遇到問題,先要看看自己做好了沒有,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有戶人家養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鸚鵡,可她有個缺點:嗓音不好聽。這只鸚鵡整天咳嗽,發出來的聲音很沙啞,像個老煙嗓。女主人不厭其煩,帶著鸚鵡去看獸醫。
獸醫做了檢查,稱鸚鵡很健康,沒什么問題,就對女主人說:“鸚鵡學舌,她發出這樣的聲音可能是你們家有人經常咳嗽。”這時女主人臉紅了,原來她自己有抽煙的習慣,經常咳嗽,鸚鵡不過是惟妙惟肖地把她的咳嗽聲模仿出來而已。
所以說,遇事先觀己,先反省自己才能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3
三是不隨意責備。
《論語》里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就是說,事情已經做了,就不用再提;事情完成了,也不必再勸阻;過去的事情,再追究也沒有必要。
如果只是無關痛癢的瑣事或是無心之過,隨意責備他人只能徒增自己的煩惱、加深他人的痛苦,對解決事情沒什么幫助。
所謂“敏于事,慎于言”,君子修身養德,不惡語向人。“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盡量用善意的言語去激勵別人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用傷人的責罵打擊別人做事的積極性,這是處理事情更高明的方法。
4
四是遇事知換位。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遇到事情常犯的錯誤就是,這個事情我不想做,就去拜托別人幫忙。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扔給別人,卻很少考慮別人愿不愿意做。
如果凡事只考慮自己,從不為他人著想,這樣的人是自私的。我們請別人做事情,首先要想想他喜歡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凡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這樣才能讓自己滿意,讓他人也滿意,既利人又利己。
老話說,做事先做人。只有做人到位,才可能做事成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對己嚴格、對人寬容,這才是遇事最有水平的處理方法。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作者:國文 | 主播:趙文龍
投稿郵箱:rmrbyd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