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在日前舉行的東南大學首屆“杰出教學獎”頒獎儀式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建國獲得唯一的“教學成就獎”。作為享有盛譽的著名建筑學家,他著作等身、身兼數職。但對他而言,最珍視的兩個身份仍是科研工作者和教師。
他說,教育正向“互喻”的時代轉向,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學生與互聯(lián)網智庫群體智慧的數字化即時性鏈接正在一定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意義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之道,一個“互喻”為特征的建筑教學的新模式正在到來。
對存量思維要學會“過往不戀”
從教32年來,王建國一直活躍在教學一線,先后培養(yǎng)碩士、博士研究生百余名,開設的研究生學位課《現代城市設計方法》深受學生歡迎。 王建國經常跟青年教師說:“學生的課,是學校里最重要的事!”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王建國學術活動多、行政事務繁重,但給學生上課永遠排在工作日歷的第一行。有次臨時出差,一下飛機就直奔學校,利用晚上時間給本科生補設計課,時任研究生助教的林巖說:“那晚,我離開工作室的時候已經十點多了了,王老師還在給同學點評作業(yè)。” 王建國的博士弟子朱淵如今是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一年級時,朱淵撰寫了一篇論文請導師修改,沒想到返回的修改稿滿是紅筆寫成的修訂和批注,不僅是文章的層次結構、語句措辭,甚至標點符號都做了修改。這讓朱淵感觸很深,從此以后特別提醒自己需要時刻認真、關注細節(jié)。 剛上大一的時候,本科生李翔宇對于建筑學相關學科了解得很少。在聽了王建國的《城市設計概論》課之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巴趵蠋熀孟窠o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豁然開朗。他讓我了解到專業(yè)的研究前沿,最重要的是,讓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學好這個專業(yè)!”從那以后,只要有王建國的講座,李翔宇就一定會去聽。有時候想法遇到瓶頸,她也會去看一看王老師的作品和文章,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 王建國經常跟學生們說:“作為建筑師,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睂W生們曾跟王建國一起到上海新場古鎮(zhèn)調研,師生一起住在鎮(zhèn)上的青年旅舍。清晨6點,王建國就早早起床,閱讀關于古鎮(zhèn)的文獻資料,并到鎮(zhèn)上實地踏勘。8點多大家集合出發(fā)調研時,王建國已經考察完一圈準備再次出發(fā)了。 “王老師經常連續(xù)出差,數天輾轉幾座城市,他經常深夜還在處理工作?!敝忠﹃繍偯棵吭谏钜故盏酵趵蠋熁貜偷泥]件,感受王老師身上的那股拼勁而自嘆不如。 王建國獲獎很多,但被問到最讓他印象深刻的獎項時,他沒有猶豫地告訴記者是2009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的時候?!拔乙恢睂虝说膷徫恍拇婢囱龊途次?,這一獎項讓我對‘老師’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感觸。” 做科學研究、設計建筑作品、做工程項目……王建國始終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他在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中能獲得最多的樂趣。面對著知識飛速更新迭代的時代,王建國鼓勵教師們做終身學習者。他說:“可以試錯,也不怕出錯;做學問要堅守而不保守?!彼C銊钋嗄杲處煟骸皩Υ媪克季S要學會‘過往不戀’,過去成功并不意味著未來一定能成功。不能有路徑依賴,要不斷推陳出新?!?
技藝互鑒,經典建筑必有充沛人文關懷
進入建筑學領域,對王建國來說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從小,王建國的家庭就給了他寬松的學習氛圍,也培養(yǎng)了他對于藝術、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認知。當時的王建國十分愛畫畫,一位家里有南工任教老師的鄰居看到了就建議他報考南京工學院建筑學專業(yè),在這樣的機緣下王建國走進建筑的大門,并且把路越走越寬。 建筑學是一門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沒有“范式”和標準答案。而一個建筑要想成為經典,除了蘊含技術含量,也要能反映其所處時代的歷史特征和文化風貌。 建筑學科的師生,經常要跟甲方聯(lián)系并共事。30多年來,王建國一直堅持“有底線的堅守”和“有智慧的傾聽”。這兩點,對學生們影響很大。 2001年,他帶隊參加廣州市傳統(tǒng)中軸線城市設計,發(fā)現《老廣州》畫冊上有一幅廣州最早的五仙門電廠照片就在規(guī)劃區(qū)內,而當時的房地產開發(fā)規(guī)劃已經準備將其拆除了。對此,王建國通過科學研究和歷史價值評估,堅持保留該老建筑,最終說服政府有關部門,將其保護下來,今天已經列為文物建筑。 作為著名的建筑學者,王建國不僅關注重大項目,還承接了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項目。2016年,王建國團隊承接了一個小學的設計項目。項目很小,王建國卻傾注了很多心血,親自跑了許多趟工地,很多事都親力親為。為了選擇合適的穿孔板,王建國請施工單位做了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樣板,自己到現場選擇。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新建的小學校舍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和新中式建筑簡約素雅的風格。 他還帶領學生做了南京江寧錢家渡村和東龍村的田園色鄉(xiāng)村建設項目,讓同學感受中國的鄉(xiāng)村生計發(fā)展如何破解的問題。學生們深知,王老師在意的是項目本身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并不會對經濟價值過于偏重。 在王建國看來,建筑人文關懷的社會屬性在數字化時代非常重要,建筑必須考慮當下人的需求,重視歷史保護和文化傳承。在城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急劇變遷的今天,建筑仍然需要重構人際交往和人文復興的中心性使命。經典、傳統(tǒng)、時尚乃至網紅建筑皆可成為未來城鄉(xiāng)環(huán)境人文關懷的積極要素應該讓學生懂得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時代,飽含民族文化信息、富有地域特色、舒適宜居的城鄉(xiāng)空間環(huán)境仍然是無可替代的。 王建國認為,今天的建筑學子需要同時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倫理意識、社會人文的關切和情懷、工程技術素養(yǎng)以及越來越重要的數據素養(yǎng)。需要做到博雅明理、技藝互鑒,并成為“π”型人才。 王建國說:與只有一項單一專業(yè)技能的 “I”型人才、一專多能的“T”字型人才不同,“π”型人才更加全面?!唉小鄙厦娴臋M指的是廣博的學識和綜合能力,它有兩條“腿”。一條腿指精湛的專業(yè)能力,另一條“腿”是一個“n”的概念——具有很多相關學科的專業(yè)能力,這種人才會幾條“腿”同時走路,“腿”與“腿”之間并行不悖,其不同的專業(yè)交叉及結合部分往往能生發(fā)出新的創(chuàng)新動能。
面向未來,“蓋房子”厚植生態(tài)內涵
面對數字化時代,建筑學的任務和使命如何?基本學理會有改變嗎?建筑教育體系現存的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將何去何從?這些都是王建國經常思考的問題。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筑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建國一直倡導全國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學校的建筑類專業(yè)發(fā)展應該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辦學特色,多元多姿多樣。他常說:“專業(yè)評估標準只是建筑辦學要求的底線,在此基礎上,要力爭百花齊放,發(fā)揮“長板”效應。 他一直呼吁建筑學界關注學科前沿。近些年,地球變得不太穩(wěn)定,城市病累積爆發(fā)、“黑天鵝”和“灰犀?!笔录l發(fā)。所以,一定要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要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多系統(tǒng)要素的共存協(xié)同、韌性發(fā)展。 此外,他還要求建筑學師生要重視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增加數據素養(yǎng)。在移動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萬物互聯(lián)(IoT)等數字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正在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數字化時代逐漸走向一個教育主客體之間平等互動的“微粒社會”,同學從過去的“跟老師學”、“跟課堂”的“一對一”到與智庫平臺和搜索引擎多通道、全方位、即時性的“多對一”,學習方式和知識獲取途徑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在普通人看來,建筑學好像就等于“蓋房子”,但實際上建筑中不僅包含很多科學問題,也同樣包含著環(huán)境的倫理問題?!敖ㄖ鳛橐环N載體,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的流傳、傳承,以及在當代的揚棄和迭代創(chuàng)新的問題?!蓖踅▏f。 他以“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為例,說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筑同樣息息相關?!敖ㄖ牧线x擇、建筑形體設計本身就應該做到低碳環(huán)保。比如盡量利用自遮陽、控制體型系數、自然通風采光,而不是一味依賴空調等等。在設計伊始就帶有環(huán)境的倫理善意,就會讓建筑顯得不一樣?!?
王建國告訴記者,建筑涉及到的材料,包括原材料加工-運輸-建造-廢棄整個循環(huán)過程,都需要能耗。作為一名設計師,一名建筑科研人員,有必要為了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也為中國盡早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談及已經取得的成就,王建國非常謙虛。他經常說:“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學探索永遠在路上”。他在《建筑師的二十歲》序言里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建筑學子學習過程中反映出的那種‘無知而無畏’的激情與熱望,可貴而難得。‘年輕’雖然通常意味著稚嫩與脆弱,但也有著對于理想的憧憬和富有活力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段話,一直激勵著他在專業(yè)上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也成為很多建筑學子的座右銘。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蔣明睿 謝詩涵 通訊員 唐瑭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