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秋葉大叔
這兩天,清華大學梅賜琪教授一篇開學演講《失敗在大學生活中的三種功能——在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以下是這篇演講的全文內容,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失敗在大學生活中的三種功能
作者/梅賜琪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的同事們向今天(9月2日)入學的2021級同學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每一級的清華人都是特殊的,但是你們還是要更特殊一些。在人類和七種冠狀病毒的遭遇之中,你們中的絕大多數見證了其中最危險的兩次,一次懵懵懂懂的還在父母的襁褓,一次脫穎而出來到了清華的懷抱。對這兩次疫情的聯想,相信已經在這個夏天被你們的家人和朋友們反復提起,并且為你們的成長經歷更添了一抹傳奇色彩。
我能夠作為教師代表來跟大家講幾句話,也是一個特別特殊的經歷。上個星期收到通知以后,我就一直在回憶自己1995年考入這所學校以后的全部人生。我的思慮如此過度,以至于有幾個晚上我都夢見,學校在查看了我的大學成績單以后決定取消我這次發言的資格,非常的失敗和沮喪。相信我,這樣的夢你們在大一的時候也常常會做。畢竟,對過于美好的事物突然降臨到自己頭上表示懷疑,是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
但是,這幾個夜晚嚇醒的經歷,讓我找到了今天跟各位分享的關鍵詞。因為我發現,真正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直都是對于失敗的恐懼或者失敗本身。所以,作為老師,我特別想跟各位同學分享的是失敗在大學生活中可能發揮的幾個功能,供各位缺乏失敗經驗的同學們參考。
首先,失敗會讓你看見自己能力的邊界。對你們很多人來說,之所以考不到更高的分數,完全是因為有總分的限制。所以,你們應該會愿意,在更廣闊的知識空間里和更充裕的自主時間里,試探一下失敗何時到來。因為正如跳高比賽一樣,你跳不過去的時刻才能看見自己最大的標高。大家放心,這場跳高,我和我的同事們已經安排上了。我打一個小廣告。在清華傳統的各種大一硬菜之外,學校從2018年起還開設了一門必修的“寫作與溝通”課。你們的學長說這是“一門至少和微積分一樣硬的課程”,我們寫作中心將在這門硬課當中等著你們發現自己的邊界。
當然,認識自己的邊界并不總是那么愉快的經歷。“跳出舒適區”的另一面就是“跳進不適區”。除了建議大家在碰到失敗的時候勇于尋求學校提供的各種專業幫助之外,我也建議大家常常想起考入清華的初心。榮耀不是你來這里的目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個跳一跳才夠得著的平臺上打開自己新的可能才是。所以,面對未來的失敗,你要學會忍耐。
第二,失敗會讓你看到輸贏之外的風景。我們過去的成功通常都與輸贏相關。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然而,宏觀經濟學家早已指出,任何抽象的指標一旦用于評價,就一定會失去它的測量價值。
你們來到清華之前,可能也已經厭倦了單向度的輸贏體系,然而,只是礙于贏家的身份,不愿背上“凡爾賽”的罵名。所以各位,是時候放下你們的偶像包袱了!與其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科學”地提高0.1個績點上,不如承受這一點小小的失敗,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之下,盡快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知識探索和創造實踐中去。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是習近平總書記4月19日考察清華大學時對廣大青年學生提出的殷切要求。各位,要做心懷國之大者,就要多看前路風景,少談一時輸贏。我期待在你們的未來數年里會有忘了時間的閱讀、不取悅老師的寫作、想解決問題的實驗、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社工,并從這里開始,走向不再被輸贏羈絆的人生!
第三,失敗很有可能讓你看到個人以外的世界。盧梭說,“當人們從事一個人能單獨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許多人協助的手藝的時候,人的生活是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并且在交往中無拘無束”。
然而,這種“自由和無拘束”很可能只是哲學家的想象。來到清華以后,你們很快就會發現,幾乎在所有方面,自己都不再是中學里無所不能的那一位,失落在所難免。
然而,如果可以就此學會用平視的眼光欣賞他人的成就,用開放的心態尋求他人的支持,你們將有可能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甚至,你們可能還會發現合作不僅僅是為了雙贏。在我們生活的北京,正在推廣汽車禮讓行人的做法,這是人們在一個超大城市里追求合作的努力。比起在交通安全上的共贏,讓我這個公共管理學者更加感慨的是,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耐心、包容和合作可以那么動人。
最后,請允許我回憶一下26年前我入學時最難忘的一個片段。那天我和你們一樣興高采烈地走進清華。奔向獨立生活的愿望如此強烈,我迫不及待地就讓我的父親早早離開。收拾行李,認識同學,宿舍夜談,度過了非常充實的一天。然而,第二天天剛亮,我和我的舍友們被一陣敲門聲驚醒。開門一看,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一手拿著一塊撿來的磚頭,一手拿著一枚釘子,跟我說:“你上鋪的鋪板有些松動,我昨晚一直在擔心,我來幫你固定一下就走。”父親釘完釘子就離開了,但他拿著磚頭的背影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各位親愛的學弟學妹,在今天典禮結束之后,請記得給愛你的家人打一個電話。他們是今天最高興又最失落的人。在未來的幾年中,也請你們常常地記得他們。他們雖然最盼望的是你們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們遇到了失敗,他們是還會愛你,直到最后的人!
謝謝大家!
為什么要對一群清華學生講失敗呢?他們都是我們眼中最成功的學子啊。
演講全文中的一段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真正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直都是對于失敗的恐懼或失敗本身。
失敗有時候比成功更能讓我們清晰完整地認識世界。特別是對于一直習慣成功的人來說,接受失敗更難。
但僅僅是這一點,不應該是這篇演講能夠引發共鳴并刷屏朋友圈的全部原因。
01
視角獨特,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這篇演講的主題是“失敗在大學生活中的三種功能”。確實出乎常人意外,但是細想又是在情理之中。
見慣了到處講成功的大咖牛人,清華大學老師反而在開學季講起了“失敗”,僅僅就是這一點,就讓很多人覺得意外。
要知道臺下坐著的是3800多個優秀學霸,能夠來到清華大學,說他們讀書很成功一點也不過分。
在梅賜琪教授看來,與成功相比,失敗能帶給人更多可能性。就像沒有人會主動迎接失敗,但是也沒有人會避免失敗。
這么多年,大家都在教成功的方法,卻少有人在公開場合下告訴大家該怎么看待失敗。
尤其是在面對一群他人眼里極其成功的學生,大家來到清華之前,一定都是做了很多年“別人家的孩子”。
但這些學生到了清華之后可能很快會發現,周邊的同學都是學神,甚至有些同學考進來都不是靠努力,而是真的靠天賦。
在這樣的群體中學習和生活,即使你是清華學生,和其他清華學生相比,也會感覺到自身太普通。
因為他們過去習慣被認同,被肯定,被視為萬里挑一,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普通一個清華學生,這種失落感不容易對待。
特別是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他們更可能會產生巨大落差,甚至引發心理問題,而這篇主題演講出現的時機恰到好處。
02
金句頻出,提增深度同時加速傳播
除了主題新穎、結構精巧,這篇演講中頻繁出現的金句和警句,不僅給整篇演講內容增添了閃光點,而且還給人以啟迪心智、發人深省的作用。
“失敗會讓你看見自己能力的邊界;失敗會讓你看見輸贏之外的風景;失敗有很有可能讓你看見個人之外的世界。”
這篇開學演講每一段開場,就對失敗用1個金句進行引導解讀。
金句不僅為演講者的內容增加了深度,同時還能帶動更廣泛的傳播。
現在我把這些金句單獨列出來供大家再次品讀:
相信看完或者聽完這篇演講的人多少會被其中的一兩句話給觸動到。
看完是否激起了你想要回去爬樓看看的欲望?——這就是金句的魅力。
好的演講,好的文章,沒有金句,就沒有靈魂。
03
激發人性中的真情實感才有共鳴
演講的最后,梅賜琪教授分享了他26年前大學入學時最難忘的一個片段:
“那天我和你們一樣興高采烈地走進清華。奔向獨立生活的愿望如此強烈,我迫不及待地就讓我的父親早早離開。收拾行李,認識同學,宿舍夜談,度過了非常充實的一天。
然而,第二天天剛亮,我和我的舍友們被一陣敲門聲驚醒。開門一看,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一手拿著一塊撿來的磚頭,一手拿著一枚釘子,跟我說:“你上鋪的鋪板有些松動,我昨晚一直在擔心,我來幫你固定一下就走。”父親釘完釘子就離開了,但他拿著磚頭的背影直到今天我還記得。
各位親愛的學弟學妹,在今天典禮結束之后,請記得給愛你的家人打一個電話。他們是今天最高興又最失落的人。在未來的幾年中,也請你們常常地記得他們。他們雖然最盼望的是你們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們遇到了失敗,他們是還會愛你,直到最后的人!”
不得不說,最后這段講述,畫面感很強,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情緒帶回到每個人大學開學第一天的場景之中,我讀完的感覺馬上就想到了朱自清的《背景》中的經典片段。
無論在學習或是生活中遭受了多少失敗,在父母的眼中,你永遠是他們的孩子,家是最安全的港灣,父母用他們的愛給予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其中飽含了真情實感,看得人感動不已,眼眶發熱。
這就是共鳴的力量,無論是寫作還是演講,都需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相通的,只要是人,就會共鳴。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付出和關愛,在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的特別時刻,背后依然有他們不舍的牽掛。
看完這場演講,我還注意到一個小細節,身為清華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主任的梅賜琪教授,在演講中還夾帶私貨式的給自己打一個小廣告,就是他講了3年的“寫作與溝通”課。
并且還引用了往屆學生的評價:“一門至少和微積分一樣硬的課程”,給這門課貼上“干貨”的價值標簽,可以說是很到位了。
看出來了吧,寫作與溝通有多重要,梅教授用自己的演講,讓我信服他的寫作課值得約,清華的學生都有福氣,有這樣的老師講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