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經營關系、正確努力、實現改變。今天我們來聊聊到底什么才是做自己?怎樣才能做自己?(文末有福利)
一直很想吐槽一句話,這句話是:“做好自己是不要在意外界的評價”。我們遇到的大部分煩惱的原因都來自這里,在意別人認不認同自己的想法,在意別人覺不覺得自己差勁,在意別人是否質疑自己的選擇,每次發現自己在意的時候,就會煩躁、會氣憤,為什么會這么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什么就不能做到做自己呢?
到底什么是做自己呢?先說什么不是做自己,如果自己被他人的看法影響了,并且選擇了妥協和屈從,沒有聽從自己的意愿,那我們就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做別人。
一直覺得做自己是一個偽命題,自己是什么呀?如果說真的存在一個自己,那么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可以確定的共識是,自己一定是在發展、變化的,我們的想法、價值觀、思維都是在不斷更新,它是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真空環境中,在我們圈地自盟的結界里自由生長的嗎?我們都知道不是,我們需要遇到一些人、經歷一些事情,從中學習、反思、內化。
所謂自己,其實有這樣的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覺得認識了很棒的人,那么就很想學習對方身上好的品質,我們覺得這人真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奇葩,那么就會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可以說作為自己是由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我們造成了影響。
所謂自己,不過是將眾多他人的想法進行混雜和融合之后的自己。每個人的自己都是被建構、被規訓出來的,學校、家庭、補習班、鄰居、文化活動等等,我們聽到的一切話語,以及我們與這些話語之間的對抗或順從的反應,種種主動的模仿、種種的潛移默化,蕞終定義了我們這個人。
現在你還覺得做自己是蕞高的人生標準嗎?如果說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們根本就無從成為今天的自己,如果沒有周圍人的折射告訴我們止于哪里,別人又是始于何處,我們將無法獲得對自己的正確認識。
司湯達曾說:“一個離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獨獨沒有個性”,也就是說個性誕生在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之中。我們對自己和外界的概念必須依托于某些標準而存在美或丑、善或惡、努力或者墮落,標準會造成很多限制,但我們必須有標準,否則沒有辦法在合理的框架內行事,正是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以及當前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再加上權力等等的綜合作用,共同定義了我們賴以行事的標準。
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從根本上就是有邏輯錯誤的!看到知有歐陽麗說:“難道和氏璧沒有得到楚王的認可,它本身的價值就降低了嗎?它本身的價值就降低了嗎?”,好像是在證明自身的價值不會因別人的看法而有所改變,不必在意外界的評價,真的是這樣嗎?和氏璧的價值其實是符合當時,也包括現在的世人,關于價值的標準的,當然并不以楚王一人的好惡而有所改變。
所以我們是否優秀,我們的選擇是不是明智,我們所做的事是不是有意義,本身就是需要某種標準進行衡量的,如果說沒有外界的看法,我們寸步難行,根本無從進行選擇,當然不是要跟你說,沒事,你就在意別人的看法吧!你就去依據世俗的標準做事吧!
做自己是個偽命題,但也是個真命題。如果我們在對他人的看法的順從和對抗當中有主動選擇,并且逐步內化成自己價值觀的這一舉一動,那么也可以說是在做自己。
當然其實主動思考依然是個偽命題,我們依然是在依托之前所選擇的很多他人的標準,這其中的復雜和背謬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自己所選擇、所認同的價值觀和標準的堅守。好像有哪里不對,我說標準是重要的,說正是外界的看法,鑄就了我們自己,如果存在這樣的標準,為何還會出現自己的選擇與他人的看法有沖突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標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那些有很多主觀因素影響的標準。
在真實的生活中,當面臨選擇、需要行動的時候,也并不是只有一種標準在約束著我們,小時候看武俠電影都是怎么演的來著,自古忠孝兩難全嘛,你常常是在復雜的情形和彼此矛盾的多重標準中進行抉擇,反正無論你做什么,都會有人認為你不對,反正總歸有你沒法去滿足的標準。
但其實另一方面,無論你做什么,你都是對的,是不是?黑天鵝里有個注釋特有意思,只要去找你總能找到某個人,他曾經說過能夠支持你觀點的冠冕堂皇的話,而同時對每一個觀點也都能夠找到一個恰好說過相反觀點的已故的思想家,無論你怎么想,哪怕你前后的觀點完全相反,你都能夠找到很多支持的依據,也常常能夠說服自己、說服他人。
外界的看法重要嗎?重要的是這些看法組成了我們自己,給了我們行動的標準,但外界的聲音常常眾口難調,無論你做什么,總會有人說你是錯的,重要的是你自己選擇了那種標準,并且相信自己的選擇,為此付出努力,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無論你做什么,你都是對的。
總結一下:做自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每個人的自己都是被建構、被規訓出來的,學校、家庭、補習班、鄰居、文化活動等等,我們聽到的一切話語,以及我們與這些話語之間或對抗、或順從的反應,種種主動模仿、種種潛移默化,蕞終定義了我們這個人。如果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們根本無從成為今天的自己。我們是否優秀,我們的選擇是否明智,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本就是需要某種標準進行衡量的。如果沒有外界的看法,我們寸步難行,根本無從選擇。但做自己也是個真命題。如果我們在對他人的看法的順從和對抗中有主動選擇,并且逐步內化成自己價值觀的這一舉動,那么也可以說在做自己標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那些有很多主觀因素影響的標準,我們常常是在復雜的情形和彼此矛盾的多種標準中進行著抉擇。反正無論你做什么,都會有人認為你不對,重要的是你自己選擇了那種標準,并且相信自己的選擇,為此付出努力。
福利:感謝您的關注,如果想了解更多《人生成長30講》的全套資料,點個人主頁頭像邊的私信發送:666,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