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以修道武當山而聞名,為道教武當派開山祖師,但張三豐蕞終仙逝卻不在武當山,而在貴州中部的這個“仙山--福泉山”。
明代是全真道傳入西南地區(qū)的重要時期,明代張三豐傳道貴州平越(福泉市的古稱)的神異事跡,折射反映出全真道傳播貴州的歷史真實。在明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萬歷(1573-1620年)各朝的貴州方志中,都有明洪武年間張三豐在平越高真觀修道的記載。
明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二《平越衛(wèi)·仙釋》載張三豐:張仙人,不知何許?以洪武間來寓高真觀,與指揮張信善,教信以葬地曰:“遠遠長龍自北來,脈流成右建僧臺。前峰凹處堪為冢,若葬真泉步玉階。”已而別信曰:“武當山再會。”信懇留,閉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侯,監(jiān)修武當宮觀,果再會其人焉。
明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二《平越衛(wèi)·寺觀》載:“高真觀,在衛(wèi)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指揮張信建。”平越衛(wèi)指揮張信仰慕張三豐高道風范,特在福泉山興建高真觀,作為張三豐修道之宮觀。明嘉靖《貴州通志》卷十載張三豐:“洪武間來寓高真觀,與指揮張信善,卜以吉地于城南月山寺右,曰此地葬,后必有封侯之貴,世祿之榮。后信果以奇功封隆平侯,奉命修武當山。”
明嘉靖《貴州通志》卷八載平越衛(wèi):禮斗亭,在高真觀內(nèi),乃仙人張三豐禮斗處也。知府魏文相詩:“仙真勝跡古城隈,禮斗臺空罩碧苔。云散玉泉龍已化,風清松谷鶴重來。大還歲月渾無恙,淪謝乾坤任劫灰。我欲志機學蟬蛻,丹厓倚檻?yīng)毰腔病!北鴤涓笔冠w之屏詩:“飛湍正抱游仙臺,松秋閑云日日來。老我百年還海岳,夢君幾夜到蓬萊。鐘聲初斷僧歸竹,酒興半狂月上梅。忽送子規(guī)新舌軟,邊城歲暮起人哀。”
明萬歷《貴州通志》卷十二《仙釋》載張三豐洪武間寓高真觀:常自敘曰:“幼年慕道,長歲求玄,識至人之奧旨,悟義理之深玄。識取夢中之夢,鉤探玄上之玄。自從見了娘生面,笑指蓬萊在目前。”又詩云:“少年立志道心堅,跳出樊籠出水蓮。散盡錦云空似洗,一輪明月掛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