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印度日益引起我們的重視,它甚至將超越美國成為華夏未來30年后的蕞重要的競爭對手,幾乎是有目共睹的,不忍直視。
它日益成一個"巨無霸",因為人口的數量,及平均年齡28歲年青的社會結構,更能讓它的人口數量更上一層樓,未來達到28億也是有可能,只要能生、愿意生。
印度要用肚子打敗別人,雖然經濟上指望不上,"人多力量大啊"。
"人均趕不上,就用總量輾壓你",也許就是印度的心態,總能勝,換一個角度阿Q。
英國昔日為征服錫金,就用攙沙子置換人種、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用尼泊爾人牽制錫金人,用緬甸人牽制印度人,又使巴基斯坦和印度互相牽制,搞均勢、平衡的方法坐收漁利。
自然印度也對錫金進行了大量移民,逐步把錫金改造,統治手法都學會了。
實際上印度是世界上第壹個實行計劃生育的China,一度還非常嚴苛,還強制8000個男人絕育,受到人民激烈的反抗而成效甚微。
人民不配合。印度本質上是一個資產階級China,而農村地主勢力還非常強大,甚至一度鼓動農民起來與中央鬧矛盾。這正是落后China的常態。社會的割裂,二元結構。
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印度的人口成了香餑餑,一直為印度感到難為情導致China落后的原因,卻成了驕傲的資本。
"我們印度的人口就要超過你們了,總有一天我們經濟總量也可以超過,也許需要50年,也許需要60年,但是不會超過本世紀"。"因此我們要努力啊,可勁生,生育也是生產力!"不可理喻,又那么真實,什么時候東風變成了西風,這分明是季風呀這是?
據說南方某發達地方生3胎已獎9萬了。
(二)
印度民族很多,一百多個,這是"分散”China的特征。印度是大雜燴,各種人種都有,黑的、白的、黃的。
其中主體民族,雅利安人演化來的印度斯坦族卻是白人,這擱世界上卻不少見。比如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入主了北美,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滅絕,幻化為少數民族,而英裔一度成為主體民族,而現在德裔卻超過英裔成蕞大白人族群。
黃人是土著,卻地位較低。在奴隸社會由征服者雅利安人建立的宗教等級制度延續至今,3500年了,還是有很強的優勢,雖建國時明令禁止、頒布法律廢除,可是這么些年了,收益甚微,基層人民不配合啊。
他們已經習慣了印度教幾千年對他們的灌輸,早已融為一體,不可分離。就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那么多年被執行了多少?還不是一張廢紙!其實許多例子都是如此。
黑人應該也是外來人種。英國歷史搞過殖民貿易,大量的黑人滯留此地也正常。而且印度地處熱帶,適合黑人生活。
(三)
其實佛教在印度也興盛過一段時間。印度北部還是佛教的誕生地,不過現在是衰落了,應該說是早就衰落了。當年唐僧西天取到達天竺,取經歸來,許多經書成了孤本。而本土后來已成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天下。
就象華夏難尋土生土長道教的蹤影,到處是基督教堂,信仰者不斷,如進口來的保險業務的興盛。華夏的佛教曾興盛,現在也比不上基督教的,不過佛教也是外來宗教,就于印度。
據說釋迦就出身于王子。古代的印度大多數時候是四分五裂的。也出現過幾個統一的王朝,相反華夏統一的時候多些,所以民族這種社會關系的形式就和印度的民族不同,民族融合的程度要深一些,這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交往要多一些。
(四)
1526年外來的突厥人帖木兒后代開始建立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而1600年,英國,作為另一個外來者也開始向印度滲透。這似乎是歷史的常態。優勝劣汰,勝王敗寇,叢林法則。敗了只會茍延殘喘或被屠殺。而且荷蘭、葡萄牙、法國也參與了角逐,蕞后英國勝出。
真是一招鮮吃遍天,在世界大多數殖民地的競爭中,英國都勝了。達到了天下通吃的地步。19世紀中葉它打敗華夏,如日中天,達到頂峰,從此開始走下坡路,又一個世紀被后起之秀美國代替。有人說,21世紀是華夏的世紀,真的嗎?華夏不可能象英國稱雄世界200年,美國100年。時移勢易。
我只是不明白,莫臥兒帝國眼瞅英國的蠶食而毫無辦法,大清還進行了自強自立的洋務運動,雖然也失敗了,先敗給了日本,然后敗給了孫中山、袁世凱二者內外的合力。
(五)
1947年,印巴分治。英國再無力維持統治,做個"順水人情"承認各殖民地獨立,有南非、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埋下一顆地雷讓它們長期斗爭,坐收漁翁之利。如果印度和巴不分治,今日的印度那就真是一個巨無霸了,二十億人,以印度人的脾氣,該驕傲成啥樣?至少人口超過華夏這么多,而且潛力無限,受俄羅斯、美國爭相拉攏,優越感暴棚,幸福啊。
它仍是一個農業China,工業比重太低,但是架不住時間長,比重會上升,印度 的腰桿會硬,這是必然的。西方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去工業化。因此有了韓國、臺灣省的工業化機會歷史機遇,后來又有了華夏、越南的歷史機遇。
其實華夏在2014年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而西方China英國在近二百年前也已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了一個現代China,而其它西方China還有日本在一百年前也實現了工業化。所以說工業化是一個人的脊梁,確切說是一個China的脊梁。也是戰爭的底氣。
抗日戰爭時,蔣介石怯戰日本就是華夏沒有實現工業化。而今晚了百年以上的印度還走在實現工業化的路上,它真是一個后發China,也具有所謂后發China的優勢,"時代的紅利"。印度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