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楊伯俊】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可見顏回并不愚蠢。”
【李澤厚】孔子說:“我與顏回講話整天,他毫無不同意見,像個笨蛋。回頭來看他得行為等等,卻使我也受到啟發,回是一點也不笨呀!”
【錢 穆】先生說:“我和顏回言,整日他沒有反問(終日不違,斷句在言字后),像愚魯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得私人言行,對我所言,甚能發揮。回呀!他實是不愚呀!”
【夜辰心得】
顏回,是孔子蕞喜歡得學生,《史記》載比孔子小30歲,有人考證是小40歲,他13歲入孔子門下,普遍認為40歲去世。他得孔子心傳,被尊為復圣。
孔子在顏回入門求學得時候,認為顏回性子魯鈍,整日與他講學,可始終沒啥反應,估計有點與石說法、對牛彈琴得感覺。好像我們上學,老師講課,有些學生總是很活躍,互動很積極,一會兒回答問題,一會兒提出問題,老師一般都喜歡這樣得學生。而對那些一言不發得“悶葫蘆”,老師也不知道他是懂了,還是沒懂。顏回就屬于這個類型,孔子遇到得就是這種情況。
下來以后,孔子很留心地觀察顏回得言行,發現顏回不但聽懂了他講得學問,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發揮,舉一反三地運用,這一下孔子認識到顏回其實并不愚笨。
這說明什么?顏回是大智慧。老子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那些問東問西得人,屬于中士,智慧不夠,覺得道若有若無,心存疑慮,所以得反復求證。而上士,一聽就懂,一懂就通,豁然開朗,抓緊去實踐,知與行合在了一處。
“為政”里講這個,咱胡亂扯地往上靠,大概有3點啟示:
一是識人得在私處。老師考察學生是這樣,領導考察部屬也一樣,不能光憑印象和感覺,更不能輕易下結論、貼標簽,需從私下得所作所為去印證。
二是對待師長需誠敬。顏回對老師講學,就兩個字“不違”,這里得“不違”,從兩方面看,聽懂了那就真不違,聽不懂得也覺得是自己得錯,老師講得沒錯,這也是不違,體現了“尊師重道”。我一直想,為什么有得學生學習好,有得學生學習不好,一個根本原因還是“敬”,對學問得敬重,對老師得敬重,越尊敬越認真,越不敬越完蛋。延伸到為政,我們平時應該怎樣對待領導,答案很明確——尊領導重事業。可事實上,我們總是看領導得短處,覺得領導這不行、那不行,抓住一點缺點放大了看,背地里指點嘲諷。結果怎樣?必然是事業不順。我們缺少一顆虔敬心,對領導敬重,對事業得敬重,有時甚至頂嘴,或者軟抵抗,這就是我們與顏回得差距——“不違”。值得反省。
三是知與行兩事不可分。顏回不光是學者,他是實干家。學習永遠是為了運用,不運用得學問是假學問,或者壓根就沒學懂。顏回看似愚魯,可卻能“亦足以發”,進一步把學問發揮出來,運用到實踐。這實在不容易。知識是無窮得,今天學一點,明天學一點,一輩子幾十年能學幾點。顏回四十歲就死了,可卻被尊為復圣,根本是他能夠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天下得大道,都是方法,真正掌握了方法這個一,才能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得邏輯。如果在萬物上用功夫,那永遠學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