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全產業鏈全面爆發走強,不管是純堿、磷化工、還是有機硅都得到了市場的爆炒,漲價帶來的賺錢效應最為猛烈。
有機硅中的三孚股份直線暴拉,新安股份、合盛硅業更是機構抱團,遠興能源更是強勢上攻,再看看川金諾,潤禾材料等,20CM彈性能否迎來20CM?
簡單來看是漲價推動的市場資金情緒拉高,但背后卻是產業鏈的變化,產能規模決定核心競爭力,漲價就是最大的驅動力,到底誰最有潛力?
有機硅漲價
磷化工漲價
純堿漲價
挖掘有機硅產業鏈背后的驅動力,再結合市場的推動資金來綜合研判行情的持續性;
簡單三句話概括:上游卡位資源產能放緩,中游擴產要降成本,下游需求度持續旺盛。
①上游工業硅:潤禾材料工業硅領跑龍頭由于政策收緊導致規模擴產受限,而我國工業硅占比全世界全能的67%,基本處于壟斷地位。
在疊加從整個工業硅的產業鏈動能出發考量,在未來繼續擴產的預期并不強烈;所以當前資源類企業都是產能優勢和成本控住是最大競爭力。
②中游有機硅:興發集團、合盛硅業趨勢長牛是上游工業硅最大的消費領域,且未來市場需求量將保持高增長態勢,但成本控制決定了自身的競爭力。
因為有機硅生產加工原料中上有工業硅占比超過60%,而人工成本雖有所上漲,但僅占比總成本的2-3%;
所以,產能規模是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國模越大七成本控制越低,也是我國主流有機硅企業紛紛擴產的緣由。
就拿中間體自用比例來看,其中湖北興發集團中間體自用比例達到86.1%,湖北恒業成79.2%,合盛硅業76.7%,這個數據相比外購自有原料的廠商平均成本能降低20-25%;
所以中間體自產也是行業普遍趨勢所在。
③下游有機硅產品:多領域需求度暴增,千億市場蓄勢待發,未來5年頭部有機硅企業產能有望翻倍。
1、單體產能大幅度攀升,開工率維持高位格局,其中中間體在出口加大的基礎上開工率得到提升。
2、在過去的10年中(毛衣戰影響除外)出口增速達到17.8%,而伴隨國內產品質量的提升,在有機硅產品的進口量上會逐步減小,而出口增量將保持高態勢增長。
3、新材料像高端應用市場加速滲透,比如新能源、5G、環保節能、醫療裝備等領域增長點持續加大,其中新能源光伏、電子器件、智能汽車、半導體等相關領域增長點最為明顯。
簡單總結:產能規模決定核心競爭力,從市場資金的表現來看,也是遵循的這條基本面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