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學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7課《呼風喚雨的世紀》。
我利用課題質疑導入課文:是誰來呼風喚雨呢?
馬上有小學生應聲答:是“世紀”在呼風喚雨!
我問:“世紀”是人物嗎?
同學們若有所思齊聲答:不是
接著我解釋了一個世紀是100年、一個年代是10年等紀年的可以術語。
我繼續追問:呼風喚雨是什么意思?
“就是刮風下雨。”
“誰能呼風喚雨呢?”
“上帝、耶穌……”
“上帝、耶穌,都是外國的宗教人物。在華夏的神話故事中,是什么人能呼風喚雨?”
“是神仙!”
我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
1、“呼風喚雨”在本課指什么?
2、是誰在呼風喚雨?靠什么呼風喚雨?
3、請列舉出課文中呼風喚雨的事例。
其實,預習時已經布置學生熟讀課文,但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并不能深入,這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問題。
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有利于學生能投入的深入的朗讀文本,進而逐漸建立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