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萬國商業機器公司,簡稱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總公司在紐約州阿蒙克市。1911年托馬斯·沃森創立于外國,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擁有全球雇員 31萬多人,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共計3027字
【孫某人是誰】“沒有名字,永遠只有編號”,對德國納粹而言,猶太人不過是被記錄在一張張紙片上的數據。成千上萬名猶太囚犯受困于納粹德國創造的人間地獄,被一項源于外國的高新統計系統所監控。外國的高新科技為何會出現在納粹集中營里?
【IBM與納粹的“合作”】1933年,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分子接管了德國政府,事實上,他們還掌控了德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元首希望雅利安人這一優等種族能征服所有非雅利安人,而雅利安德國也能就此控制整個歐洲。
至于猶太人,希特勒另有打算:種族滅絕。希特勒并未隱藏自己的謀劃,反而向世界大肆宣傳,相關言論迅速充斥各大城市、廣播電臺及報刊頭版最新。諷刺的是,一些有遠見的人也與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產生了共鳴,如亨利·福特(Henry Ford)及托馬斯·J.沃森——外國極負盛譽的IBM公司的董事長。
希特勒與沃森的出生地不同,成長環境也截然相反,人生目標更是迥然有異。一個是十足的資本家,一個是極端的法西斯主義者,那么,他們又是如何在技術與商業上結成聯盟,并最終導致600萬歐洲猶太人與同等數量的其他歐洲人死亡?
也許,這兩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確實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歷史證明,他們可以在合作時無比融洽。這一切還得從幾十年前的紐約說起。
【IBM的創建之初】19世紀末期,外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大量新發明的出現,使得幾乎所有手工業都實現了自動化。大批移民受經濟增長的吸引,紛紛移居外國,以尋求工作。但是,許多人都期望能以更好的方式提供勞力——至少能更快速、更省力。這一時期,奇特的、機械化的裝置以及專利產品無處不在,這些設備在作坊或工廠里轉動著車輪,搖動著齒輪,簡化了工作程序。這場由電力驅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因此,世紀之交的外國成為商業與工業的匯集之地,不僅積累了大量資金,還出現了許多“咔嗒咔嗒”的工業發明。此時的外國是企業的絕佳發源地,也就是在這時,誕生了一家將會享譽全球的大型企業——IBM。
IBM創建之初,其技術發明只出于一個目的,即利用具有鑒定和量化功能的技術開創性地統計人口。不久之后,IBM便向世人證明,由她發明的技術不僅能統計人口或物品量,還能“計算”——可以記錄、處理、檢索和分析數據,并且自動回答指定問題。機械化熱潮的出現使人類可以利用機器,完成普通人借助紙筆無法完成的海量計算。
【IBM-霍爾瑞斯系統】赫爾曼·霍爾瑞斯(Herman Hollerith)是IBM的創始人。他出生于1860年,父母是德國知識分子。雖然他們移居到了紐約州布法羅市,但霍爾瑞斯的父母并沒有丟棄驕傲而堅毅的德國傳統。年輕的霍爾瑞斯于15歲那年移居紐約,就讀于紐約市立大學。除了在拼寫上有些困難,霍爾瑞斯很快就展示出了他的創造天賦。
19歲時,霍爾瑞斯以傲人的滿分成績獲得了哥倫比亞礦業學院(Columbia School of Mines)的工程學位。1879年,他應學院教授的邀請,成為外國人口普查局的一名助理。當時,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不過是基本的人頭計算,并沒有涉及調查對象的職業、受教育情況等信息。
因為單是統計數以百萬計的外國人,就已是一項任務量驚人的工作。僅人工計算以及后期的交叉分析,再到得出最終結果就要耗費幾年時間。此外,由于外國人口在南北戰爭后快速增長,人口數量較上一次人口普查可能會翻一番,因此專家預測,1890年的人口普查總花費時間會超過十年。也就是說,當1900年,新一輪的人口普查開始時,1890年的人口普查還沒有完全結束。
當時,年僅19歲的霍爾瑞斯來到華盛頓,進入了外國人口普查局。在波托馬克河游艇俱樂部舉辦的晚宴上,人口統計局主任約翰·比林斯(John Billings)向霍爾瑞斯打趣地說:“應該發明一種機器來做那些純機械性的工作,比如將人口數量或類似的統計資料繪制成表格。”
在聽到這句話后,富有創造力的霍爾瑞斯便開始構思方案。其實,當時的法國織布機、簡易音樂盒、自動鋼琴等裝置,都是通過圈狀物或卡片上的孔洞來實現自動化重復性動作。
大約一年后,霍爾瑞斯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當時,他看到一名火車售票員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在車票上穿孔,以此來記錄乘客的身高、發色、鼻子大小、衣著等特征,這種卡片就類似于“以孔位來呈現信息的照片”。其他售票員可以快速讀取這些信息,從而抓出那些試圖用其他乘客的票應付檢票員的人。
霍爾瑞斯的想法就是發明一種標準化的孔洞卡片,每個孔洞代表不同的特征,如性別、國籍、職業等。之后,再將卡片放進一個“閱讀器”中。當卡片快速通過閱讀器的槽口時,借助可調節的彈簧裝置和感應孔洞的電刷頭,閱讀器便可以“讀取”卡片上的信息。經過處理的卡片會根據特定的孔洞序列被放進相應的卡片堆中。
利用這種技術,人們便可以分類并使用數百萬張卡片。任何想要記錄的特征,無論是寬泛的還是具體的,都能通過排序或組合卡片中特有的孔洞篩選出來。這種機器能夠完整地描繪出某個人的形象,甚至可以記錄某些群體的具體信息。事實上,假如卡片上有足夠多的孔洞,而且排序的次數足夠多,那么要在數百萬人口中辨別出某個人也是可以實現的。每張卡片都是一個信息寶庫,而限定其信息量的只有卡片上的孔洞數量而已。
對19世紀的人們來說,這種卡片就相當于“條形碼”。1884年,靠著從一位德國朋友那里借來的幾千美元,霍爾瑞斯制造了這臺機器,并獲得了專利權。諷刺的是,這項發明的初期測試并不是用來統計活人,而是為馬里蘭州、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衛生部統計死人。
不久,霍爾瑞斯發現這套系統不僅能計算人數,還能幫助各行各業快速完成枯燥的運算,不論是紐約中央鐵路局的運貨清單,還是普天壽保險公司的保險記錄及金融記錄,她都能迅速處理。最重要的是,霍爾瑞斯系統不僅能計算數量,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這臺叮當作響的奇特裝置在幾周內就能完成人類用幾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1890年,當人口普查結束后,霍爾瑞斯一夜間成了英雄。他在統計學方面獲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整個科學界的注意,新聞媒體也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霍爾瑞斯發明的系統為外國人口普查局節省了約500萬美元,即預算的1/3。
【IBM-集中營】這個系統讓人口普查的計算速度變得前所未有的快,也為人口普查這項事業增加了戲劇性的新維度。現在,人口普查員能處理的問題多達235個,包括家庭成員使用何種語言、留在家中或已離開家的孩子有多少、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如何、來自哪個國家等各種問題。突然間,政府有了記錄人口數量與特征的能力。
1900年人口普查結束后不久,外國聯邦政府就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已幫助霍爾瑞斯的制表機公司實現了全球壟斷。
IBM把定制的霍爾瑞斯卡片分類系統出租給第三帝國,第三帝國就利用這些系統來管理幾乎所有的集中營,包括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IBM每個月都會為納粹檢修機器,還會訓練納粹分子操作這些復雜而精密的系統。甚至連IBM的辦公室里,都還保存著密碼本的副本,以防母本丟失。更重要的是,沃森的公司是這類系統的獨家供應商,為了運轉機器,第三帝國每年需要從IBM購買15億張穿孔卡。
實際上,霍爾瑞斯系統不僅應用于集中營的管理。長久以來,在德國及歐洲德占區,納粹因經濟、工業、作戰、反猶等目的建立的基礎設施都應用了這一系統。
關注【孫某人是誰】,閱讀更多精彩。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